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情感的力量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而德育过程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知、情、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一般来说,“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情”起中介和“催化剂” 的作用。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

      思想品德教育应抓住时机,创设自然、融洽的环境,努力激发学生自身的“内应力”与道德情感,使学生的主体需求成为内化的原动力。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时,学生在那种教育场合,有时很难放开自己,他们经常只是意识的被动接受者。其实,真能触动学生灵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迹,它不仅发生在操场上,发生在课间十分钟,而且发生在事先无所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与情境中,它就是情感,是德育工作者打开学生心灵的启动器,是“知”与“行”的中介和“催化剂”。

      一、以情动人

      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情能动人。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我曾带过一个班,有两位女同学因小事发生口角,继而恶言相向,在班上掀起大波。事后,我不是武断地打骂或批评她们,而是找当事人心平气和地了解情况,并抓住这个时机,召开一个主题班会。班会以小组为竞赛单位,安排了学生喜闻乐道的歌曲、典故、谚语、名人名言等项目,围绕着“团结、友情、亲情”进行了紧张的比赛,学生们情绪高涨,积极参与。当活动进行到高潮时,我在黑板上写了“大家庭中的你、我、他”几个大字,紧着录音机里传出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歌曲,再一次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情感共鸣。随着如潮般的掌声,那两个同学不约而同地走上讲台,四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通过这次班会,同学们认识到同学间,要互相“包容”,只有团结一心,班级这条“大船”才能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而且,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形成团结向上的班风。

      二、以情促知

      我们知道,单纯地对学生说教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同样单纯地采用感化而不伴之以说理,也难以使学生产生有原则、有深度的道德情感。“知之深,爱之切”正是这个道理,因此,我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使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我在班会课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通过讲述中国解放前的落后面貌,和抗日战争以及南京大屠杀等事件,并播放相关录像,引起全班同学对帝国主义的愤慨,激发他们的爱国激情,发出了“中国人民不可欺”的强烈心声。同时,又让他们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 的道理,激励他们“为中华崛起读书”以实际行动来声讨帝国主义的暴行。这样,无疑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有血有肉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就是说,认知越丰富,明理越深刻,情感就会越深厚。

      三、以情导行

      情感的另一特点是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情感发展的动力。所以在德育工作中情感教育要从实践开始,在实践中,以行育情,越实践,学生的情感就越深,反过来,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实践,从而形成自觉行为。如在去年5·12 的汶川大地震中,我班学生纷纷捐款,奉献了自己的一片爱心。钱虽然不多,但却体现了他们对中国同胞的关心和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活动中,有些同学在老师面前一直是批评的角色,是小捣蛋,但是他们也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这援助当然是源于他们对汶川受灾人民的关心,而在援助中,他们自己不也获得一份快乐吗?他们自己却没觉察到,就在那瞬间,他们的灵魂迸发出怎样可贵的火花。我抓住时机,谈了爱国、爱人民的含义,谈了什么叫高尚,使同学们从奉献中体会到自身精神的愉悦。这样,使整个教育过程都弥漫着一种和谐、融洽、振奋的情绪氛围。

      总之,当学生不仅学会了留心观察周围世界,心胸开阔,乐于助人,而且也学会留心观察自身,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把精神力量用到使自己本身变得更好、更完美,他们才算真正逐渐成长为道德成熟的人了。而我们教师的重任就在于抓住良机,寻找学生对外界教育影响的最佳接受点,以情育人,最终达到知、情、行的统一。






上一篇:浅谈几种语文课的教学
下一篇: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新观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