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语千寻”行动帮农民工子女圆梦
东埔小学六(3)班肖逸放弃了自己的心愿,帮妹妹实现了她一直想要一辆小自行车的愿望
领到心愿礼物的学生开心不已
每一份礼物背后都蕴含着一段故事。这几天,东埔小学、高围小学、新兴小学、埔前中心小学和墩头小学共1160 名打工子弟和留守儿童都将收到渴望已久的礼物,他们半个月前填写在“心愿卡”的愿望,如今变成了现实。而帮助他们圆梦的,正是河源中学实验学校(以下简称 “河实”)“千语千寻”行动—— “一千个一句话的梦想,寻找一千个圆梦的人”。
走出校园学雷锋
在3 月5 日学雷锋动员会后,“河实”的王婉琳老师就开始忙碌起来了。“有的学校学生家长长期外出打工,将孩子放在家里,很多小朋友连学习用具都买不起。”由此,王老师便萌生了 “将学雷锋引到校门外”的想法。
偶然情况下,王老师接触到 “千语千寻”圆梦行动,该行动旨在关爱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在辽宁有过成功经验。“将该模式搬过来,让‘河实’学生帮助他人圆梦”,想法得到了学校团委副书记李靖的认同,随后还确定了帮扶学校,并将制作的1000 多份“心愿卡”发了下去。几天后,卡片收回来了,老师们将卡片心愿统计出来,并张贴在了 “河实”校园内,供学生自由选择帮扶对象。
选择等待实现的梦
本月22 日,当记录着几所学校孩子们心愿的表格贴出来时,不到一个小时,1000 多个等待实现的梦,就全有了相应的爱心志愿者。
此刻,李惠燕同学觉得自己应该帮助留守儿童圆梦,于是选择了东埔小学李亚伟“文具盒与一支转转笔”的小志愿,花费50 多元。在记者面前,14 岁的惠燕沉默少言,但却有着超越同龄人的成熟。小惠燕说,她的爸爸早年因车祸丧生,加上妈妈无劳动技能,家庭生计陷入困境。2011 年,惠燕以优异成绩考入“ 河实”,并享受一等奖学金,才能继续上学。王婉琳老师说,惠燕不仅学习刻苦,且生活态度乐观。
惠燕说,学校资助其继续学业,就该懂得帮助别人。“这50 块钱是回家路费,我也犹豫着花完回家怎么办。但还是要买个好一点的文具盒,用多几年也不用换。”在她看来,这是自己所能做到的。
对惠燕来说,花掉50 元将意味着不能购买学习资料,未来三个星期也没有回家的路费。“我借同学的资料看,也会学着说服自己。”惠燕说,希望亚伟小朋友好好学习,“长大好好孝敬父母,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每一份礼物背后蕴含的不只是故事,还有“契约”精神。九年级的许栗和顾弘桀是活动积极分子。顾同学事先得知活动,便时常来办公室问询,希望老师私下多给名额。王婉琳说,除了“走后门”要名额,他俩还打算各自帮助几十人,但被削减了。
许同学说,希望他们能快乐成长。其实,孩子们的愿望并不复杂,书包、羽毛球拍、哪怕一条漂亮的裙子,都能填充他们单调的童年记忆。“收回的1160 份心愿卡,是1160 个梦,我们都要帮助实现。”李靖老师说,为防意外发生,还额外准备了书签、卡通圆珠笔等小礼物。
圆一个个简单愿望
“我想要给我妹妹一部小型自行车(3 岁)。”这是东埔小学六年级3 班的肖逸写在“心愿卡”的文字。当看到自行车的那一刻,这个腼腆大男孩竟局促不安。
肖逸是四川人,全家租住在太阳升小学附近,父母靠打工获得收入。“我每天回去要做晚饭和家务,还要照看妹妹,忙完再写作业。”肖逸说,妹妹看见邻居骑自行车在家门口玩,就很想有辆自己的车。“3 岁的妹妹很懂事,她体会到爸妈的艰辛,叫我保守这个秘密。”肖逸说,本想问父母要这笔钱,正好遇上圆梦行动,“拿到卡想都没想,就写了想要自行车的愿望。”他说,放学将车推回家,妹妹肯定乐得骑着满街转。
心愿卡就像没实现的梦,任谁都不忍打破这份期待。透过一张张心愿卡,那些留守儿童和打工子弟的梦想拼图清晰可见。对这群孩子而言,此种机会弥足珍贵,总想要最大限度利用好。然而,大多数时候,他们内心恰恰质朴得出人意料。
“我想要一本书”,“我想要羽毛球拍”,李靖老师说,看着孩子的简单愿望,内心总会泛起感动。而东埔小学的陈苑青老师却说:“有个小朋友的愿望很简单,什么都不要,就希望爸妈回家陪自己过个生日。”据了解,东埔小学二年级2 班小朋友的愿望,普遍希望父母多陪陪自己。
行动期间,哥哥圆妹妹的梦、姐姐圆弟弟的梦的现象并非个案。此时,曾经执着的梦被搁置一旁,显得无足轻重。也许,只要亲人过得好,自己就能好好学习。
探讨建立长效机制
虽然已是3 月底,但“河实” 学雷锋圆梦行动还将继续。“如果小朋友还有愿望,我们会继续为其实现”,李靖老师表示,由于首次开展此类行动,尚缺乏经验,导致帮扶学校覆盖面不全, “市区所有学校的留守儿童和打工子弟达70%,这次没能覆盖到。”李老师说,以后要让活动更有针对性。
实际上,圆梦行动得到了相关学校积极响应,并表示要加强合作的意向。新兴小学政教主任刘荣强老师表示,希望能多开展“一对一”的学习辅导活动,有效解决学习难题。而东埔小学陈苑青老师认为,留守儿童和打工子弟更需要弥补情感缺位,希望开展书信来往、定期交流等活动,探讨建立学校之间帮扶的长效机制。
李靖老师告诉记者,“河实” 将开展更多活动,甚至深入乡下,“我们不能去乡下,就将礼物打包邮寄。”接下来,还将为东源县蓝口镇多所小学捐赠图书。
见习记者周秦/文
本报记者谭兴孚/图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