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用文化与旅游搭台“唱大戏”打造旅游强县获实效
和平县县长何伟光(左)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天上人间温泉度假村全景
和平县政府大院里有一棵大榕树,枝叶繁盛,荫蔽数亩。据说是四百多年前,一代“心学”大儒王阳明种下的。
和平与王阳明的渊源,犹如这棵大榕树,根深叶茂。今天,阳明文化已成为和平县委县政府主打的一个品牌,逐渐被更多人所熟知。而在这之前,很多游客到和平来,是慕“温泉之都”的美名,或者想看一看拥有“全国最大四角楼古建筑群”的林寨古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游客这种需求的转变,粗略勾画出了和平旅游业近年来的发展脉络。
不难看出,在这条脉络中,“文化”已经成为助推该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最活跃因子。 “没有单一的旅游,也没有单一的文化,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有活力的文化旅游产业。”和平县县长何伟光用一句简洁的话,对和平旅游的文化读本做了最好解读。
这个读本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使和平旅游产业大放异彩,就全市而言,也是可供借鉴的一个样本。
破冰 漂流项目填补产业空白
“有客人来了,要带他们去看什么?”这个简单的问题,曾经让何伟光很是苦恼。
2002 年,何伟光初到和平县工作。这一年,恰是和平旅游业的起步之年。当时,因为交通不便,招商引资困难,很多外商对到和平来投资旅游业信心不足,只能由政府出资开发了热水漂流这一项目。
让人欣喜的是,热水漂流一上马,就取得一连串的“突破”。更重要的是,它直接触动了该县温泉旅游业的开发。2002年7月,港商蔡向源到热水漂流景区玩,一眼就看中这里的温泉资源,随后启动建设华宇温泉项目,成为和平旅游开发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和平是名副其实的“温泉之都”,全县17 个镇中7 个镇有温泉,共40 多处。而且,温泉流量大、温度高,含有多种矿物质,极具开发潜力。随着2003 年粤赣高速公路的开工,这些“待字闺中” 的温泉资源也成了外商眼中的香饽饽,天上人间、公白颐和等温泉项目纷纷启动。
可以说,热水漂流项目填补了和平旅游业的空白,而温泉游则增强了和平执政者们进一步壮大旅游产业的信心。
然而,受经济、交通条件限制,一些温泉景区配套设施不足,档次低,缺乏留住游客的卖点。 “游客来了,泡过温泉后,就没有可以游玩的项目,停留一天、半天后就走了。”何伟光说,这让他们意识到,如果仅仅是观光旅游或休闲旅游,还算不上是一个产业,或者不是一个高端产业。
把文化和旅游有机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这一战略思考,开始在和平县主要领导的思维中成型。
探路 “林寨模式”的开创性意义
文化旅游产业要怎么发展? 2010 年,林寨古村升级改造项目开始启动,这被看做是一次极具开创意义的探索。
林寨,拥有全国最大四角楼古建筑群,在这个不足2 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有200多座大小不一的四角楼,其中保存完好的有24 座,专家称之为“可与开平碉楼相媲美”。无疑,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保存完好、建筑艺术独特的古民居群极具旅游开发价值。但是,林寨该如何定位,以哪种模式来开发呢?
面对这个问题,何伟光给出的答案是:首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其次,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思路;再次,凸显“客家水乡、田园古堡”这一形象定位,为生态旅游注入文化元素。
这些明晰的思路,为和平的文化旅游产业开创了一个新的发展模式。由此,林寨的升级改造主要侧重于两点:一是保护、修缮好古民居,全面展现林寨独具特色的客家建筑艺术;二是深入挖掘古村落的客家民俗文化,让游客在田园风光与客家风情的相融中体验原汁原味的乡土生活。
文化,成为了林寨古村的最大卖点。
数据显示,2011 年4 月至今年8 月,林寨景区共接待游客44 万人次,成为和平旅游产业的又一块“金招牌”。
“只有用文化包装旅游,用旅游承载文化,才能使文化与旅游相得益彰,焕发出更加持久的生命力。”何伟光说,和平丰厚的文化与旅游资源禀赋,注定了两大产业的紧密结合、互动发展有着广阔前景。
转型 三种文化打造旅游新格局
在这个思路下,和平的温泉产业,同样开始了战略性的转型升级。“不单纯地把温泉旅游作为一个产业来开发,而要把它培育成养生文化。”何伟光说,为温泉游注入更多文化元素,实施大开发、大品牌、大产业战略,将会改变过去单一的观光休闲游模式,给游客带来多元化的旅游体验。
比如,热龙温泉启动了升级扩建工程,拟投资 3 亿元建设中国南方健康养生基地,投资9000 万元建设“夜漂”项目。
文化,逐渐渗透和平旅游产业的肌理,成为精神内核。和平的另一张城市名片——“阳明古郡” 的打造也因此渐变鲜活。该县累计投入5000多万元,建设了阳明公园、阳明博物馆、阳明专题展览、阳明塑像等项目。阳明文化,成为助推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以和为贵、知行合一——这是阳明思想的核心观点,与旅游产业结合在一起,就是‘和’文化。” 何伟光说,游客来和平,不仅可以放松身体,还可以通过品读阳明文化放松心灵。
同时,在继续擦亮客家文化品牌方面,和平县加大了对已发现资源的保护、开发力度。比如,启动了东江流域文明重要发祥地的研究和开发,对建设东江先秦文明遗址保护区进行了论证和策划。如今,在这三种文化的交融渗透中,和平已初步形成了以温泉为龙头,以生态为主体,以客家文化和阳明文化为灵魂的大旅游格局。
读本 文化+旅游是大于二的效果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和平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诸多思考和实践,恰是当前河源旅游业亟需补的“课”。
不少爱好旅游的朋友曾向记者反映:“到河源来玩,游过万绿湖,爬过桂山后,就不会想着去第二次。”他们说,不是这些景区的风景不好,而是缺少文化底蕴,难以吸引人“回头游”。
游客的这种心理并不难理解。以温泉为例,到日本必泡温泉,类似“到中国必游长城”。不过,日本专家说最好的温泉不在日本而在广东——可是,为什么没有人说“到广东必泡温泉”呢?这是因为温泉已经成为日本文化的一种无形标志。对此,何伟光也深有感触。他说,安徽省敬亭山是很普通的一座山,但因为有谢眺、李白等名人的咏诵,就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
和平旅游的文化读本同样告诉了我们:文化+ 旅游,这两个产业的交融与互动发展,有着远大于二的效果。
相关访谈
何伟光:让文化与旅游在交融中相得益彰
近年来,和平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不菲成绩,仅在打造“温泉之都”方面,就拿到了“广东旅游特色县(温泉)”、 “2011 年中国最佳温泉度假旅游城市”两块分量极重的牌子。2011 年,全县接待游客122 万人次,旅游收入5.5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43.3%和40.2%。
这些成绩的取得,用和平县县长何伟光的话说,得益于和平旅游产业的发展,始终坚持文中有游、游中有文,让文化与旅游在交融中相得益彰。
“来这里旅游,看的是景,但隐藏在里面的,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传承。”
记者:和平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上有哪些禀赋?
何伟光: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提出打造“广东绿谷”的战略,非常切合和平的实际,对我们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有力的支撑,也坚定了我们做好绿色文章,实现绿富双赢的信心。
和平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非常好。一是绿色产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3.3%,负离子含氧量高,是一个大氧吧。和平也是一个大泡池,全县17 个镇中7 个镇有温泉,有40 多处温泉资源可开发。此外,也有很好的发展生态农业的条件。
二是文化底蕴深厚。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和平发现了先秦时期的古遗址117 处,而全市才130 多处。另外,我们还有众多的红色遗址和极具特色的古村落,有影响海内外的阳明文化。记者:怎么利用好这些资源禀赋呢?
何伟光:我们主要以打造三种文化来推动旅游的发展。一是阳明文化。用“知行合一”、“以和为贵”的理念来培育游客的“和” 文化;二是客家文化。历史给和平留下的遗址、古村、民俗都带有厚重的客家元素在内。而且,客家人勤俭持家、艰苦创业的精神也值得发扬光大。所以,来这里旅游,看的是景,但隐藏在里面的,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传承;三是养生文化。如何吸引游客眼球,让游客乐意体验我们独特的旅游资源?就要发展以温泉为特色的休闲养生文化。
“始终要坚持‘游中有文、文中有游’的理念,让文化与旅游在交融中相得益彰。”
记者:要怎么把旅游产业与文化有机交融,形成文化旅游产业?何伟光:我们在打造文化旅游产业上有三个主要思路。一是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理念,让绿色资源独放异彩。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是有度的,古村落也容易受到轻率开发的损害。比如林寨,要是动不动弄些现代元素在里面,就破坏了古村原有的风貌,失去了特色。温泉也一样,如果无序地乱开采,要可持续地科学发展就很难。
二是始终坚持“游中有文、文中有游”的理念,让文化与旅游在交融中相得益彰。文化与旅游是一脉相承的,是血液与身躯的关系。旅游是身躯,文化则是血液,两者融合,这个产业才有活力和生机。三是始终坚持规划优先,点线结合的方法,狠抓文化旅游产业的强势推进。和平的旅游产业起步晚。现在有一些亮点,但还没有形成一条线,构成一个面。所以,今后要在规划和建设上进行整合,形成点线面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全力实施旅游大开发、大品牌、大产业的发展战略。”
记者:在推进“文化旅游年”上,主要有哪些举措?
何伟光:作为生态发展区,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提出打造旅游强县的目标,并把今年定为“文化旅游年”和创建省旅游强县冲刺年,提出实施旅游大开发、大品牌、大产业的发展战略。
在实施大开发战略方面,我们通过优化旅游服务,打造一流环境,今年已引进旅游项目资金约18 亿元。在大品牌战略方面,正在积极申报“中国温泉之乡”、“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广东旅游强县”。在大产业战略方面,我们邀请了中央电视台录制《游文化和平,学快乐汉语》节目;启动了东江流域文明重要发祥地的研究和开发;建设阳明公园、阳明博物馆,初步打造了“阳明古郡”文化品牌;引进了惠风和城书香文化创意园;完成了“温泉之都”和“阳明古郡”的旅游形象定位。现在,以温泉为龙头,以生态为主体,以客家文化和阳明文化为灵魂的大旅游格局已初具规模。
■ 本版组稿 蒋安春 张涛 特约记者 吴建章 通讯员 叶绍群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