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小恩小惠在前 高价兜售在后 保健品推销盯住老人腰包

     时下,专门针对老年人为兜售各种保健品、医疗器械的所谓“讲座”越来越多,几乎到了每条街每个社区皆有的地步。营销人员纷纷打出亲情牌,自称是老人的“儿女”,免费为老人量血压及健康指导等,甚至还大方地免费赠送各种小礼品。其目的无非是想让老人们将养老钱拱手送给自己,然后换回去一堆“垃圾”,而这些“垃圾”,都是价格不菲、用处不大的“保健品”、医疗器材等。

      大家一眼就能看出破绽的营销手段,为何老人家执迷不悟?记者通过数天调查发现,在市区凡是多老人活动的地方,都活动着这类产品的推销者的身影,虽然兜售的产品不同,但操作手法几乎如出一辙,目的更是一致 ——掏出老人们口袋里的钱。

回访 两万多元保健品吃怕了

      日前,家住红星西路的75 岁老人袁祖岳向本报反映,他从去年11 月至今年3 月份,共花了21000 元钱在兴源市场附近的校前路某心脑血管治疗中心购买“ 生命核能保健品”,一直服用至今,但对身体没有效果,“我就是要他们给我退钱,没吃的保健品退回去给他们。”袁祖岳表示,对方一直推诿不给予退款,还游说自己购买另一种治疗仪器。

      据袁老伯反映,该中心还邀请了“专家”为老人检查,并推销产品。“那个专家没有做任何检查,就说是类风湿,然后开了5000 元的保健品。”袁伯告诉记者,由于自己指甲有问题,就相信了该专家推销,其实大家都没有看过专家的证书,就是放录像进行了一些介绍。5000 元的保健品吃了指甲还是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袁伯和该中心交涉,负责人竟然叫袁伯自己打电话找那位“专家”。眼看着养老钱投进去了,还没点效果,袁伯着急了,想把剩下的保健品退回去,要求退回些钱。

结果 到消委投诉得以解决

      “当天下午我们接到这个转过来的投诉,就到现场调查了解,并依法依规进行调解。”源城工商分局兴源工商所副所长周永雄告诉记者,袁伯这个案件是向市消委会投诉,分配到源城工商分局再转到所在地辖区的兴源工商所进行处理,从保障消费者权益角度出发,要求被投诉方及时返还袁伯还未使用的款项10852元。

      记者从兴源工商所了解到,该被投诉方的营业执照为“××医疗器械销售中心”,其经营范围主要是医疗器械的销售、咨询服务,同时该中心还获得保健品销售的资质。

      “钱拿回来了,真的要感谢消委会和工商所的工作人员。”袁伯告诉记者,自己之前也在红星路类似的机构购买过保健品,最后该机构悄悄搬走了。怕这次又像上次那样,他赶紧投诉维权,还得到相关部门的及时处理,并且剩下的款项退回来了,自己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

“推销”伎俩 

亲情牌+夸大宣传

      在记者连日调查中发现,像袁老伯这样轻信他人推销保健品,投入大量金钱追逐神奇疗效的老人,在市区并不鲜见,听讲座、领礼品……他们犹如被洗脑的传销人员, 不顾子女如何反对,都“锲而不舍”地相信对方,相信自己的判断。他们为何会如此沉迷,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经营者都是抓住老人想快速得到治疗效果的心理,打着“亲情牌” 为老人免费服务,同时还推销昂贵的保健品、医疗器材等产品, 夸大了产品的作用,让老人心甘情愿地掏出养老钱。

关心自己,还赠送礼品

      “他们都是相当热情的,真把你当他们的爸妈供着。” 袁伯表示,这些经营者都是先以免费服务开始,不管是身体健康还是家庭生活,都十分关心,哄着老人跟他们熟悉,还提出免费为老人量血压、测血糖及检测心血管功能等,还有几台治疗仪免费使用。“很多老太婆都冲着礼品去的,每天都安排唱歌之类的活动。”袁伯告诉记者,这些经营者时不时还有礼品赠送,让不少老人好像找到了打发时间还有“便宜”占的好地方。

患病严重,需紧急治疗

      “我的手指就是缺少身体需要的某种营养,后来检查都没事。”袁伯表示,上次那名“专家”没有检查就断言是类风湿,还推荐5000 元的产品服用,自己真是后悔极了。类似这样夸大市民身体健康问题的例子不在少数,前段时间在本地论坛上有网友抱怨母亲自从参加这类机构活动后,就常说自己身体有多严重的病,要求子女给钱买保健品或治疗仪器。袁伯说,这也是他们惯用的营销手段。

以名校、名家为幌子

      上面的案例中,记者从袁伯拿来的宣传单张看到,该机构宣称与“中山大学、同济大学等顶尖院校进行战略合作”,并得到国内外权威媒体的大量推崇报道。其治疗仪还是从欧洲引进技术,获得全国300 多家大中型医院广泛使用,还夸大宣传“早晚踩一下,啥病都不怕”。同时还经常推出北京“专家” 的讲座,抓住老人对首都专家的崇拜心理,推销自己昂贵的产品,最终让老人心甘情愿掏钱买单。

提醒 老人应提高辨别能力

      调查发现, 多数老人 “享受”了贴心服务和一些小恩小惠,碍于面子,最后购买了动辄数千元的保健品。出手比较大方的老人,往往又会受到对方更热情的关注,不断掏钱购买他们推荐的产品。

      记者就此类向老人推销昂贵产品的例子向市消费者委员会咨询过,“在我市这类消费的投诉不多,多是咨询产品的质量等问题。”市消费者委员会主任蓝冬朋告诉记者,对于市民关于产品质量方面的咨询,消委会确实无法做到辨别,但消费过程中发生纠纷需要处理的投诉,消委会会第一时间转到管辖的相关部门进行跟进处理。

      蓝冬朋还指出,消费者在参与活动,或面对经营者推销产品的时候,需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辨别能力,不要贪小便宜,最好到正规医院检查,购买正规厂家的保健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保健品,切勿相信夸大宣传的广告,盲目购买保健品。

医生 有病到医院检查治疗

      “这类保健品、治疗器材对缓解疼痛, 改善睡眠也许有用吧!” 市中医院门诊部主任刘碧琦表示, 保健品没有成分说明, 确实不知道他们产品的功效如何, 而且其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等功能还没有科学依据。

      刘碧琦还提醒市民,身体健康有问题必须到医院找专业医生检查和治疗,千万不要轻信宣传广告,盲目跟风, 切忌“ 久病乱投医”, 以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 给自己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

      本报记者 叶园






上一篇:“退学费”骗局屡次得逞 不看此新闻可能还会上当受骗
下一篇:市公路及时反馈通行信息促成国省道未出现拥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