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县推动农业发展惠民
深圳盐田区帮扶东源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顺天镇生态农业基地一角。(资料图)
8558 元,是东源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预计数据,这个数字比 2011年增长了8.4%。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9 年聚焦“三农问题”,对每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同比增长”两个数据的变化,应该是为政者最熟悉不过的了。近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力争超过居民收入,压在各级党委政府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所谓民生,就是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一个地方发展情况不同,肩负在当地党和政府身上的责任也不同。
相关资料显示,东源全县57 万人口当中,农业人口占据50.8 万,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县。对东源来说,关注“农业、农民、农村”,是实施民生举措的着眼点。
底气足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近年来,有些地方忙于发展经济,耕地抛荒、占用耕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国际粮食供求关系不平衡造成价格不稳定,粮食安全一度引发社会关注。东源是广东40 个产粮县之一,该县重视粮食生产工作,不断夯实产量县的基础。
此前,该县面临台风频繁、秋旱等自然灾害,并受农资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增加、农民转移就业困难等因素影响,但农业农村经济仍保持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预计今年全县粮食作物收获面积47.47 万亩,对比上年增长1.3%,总产量19 万吨,对比上年增长2.2%。
通过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实施产粮大县项目建设等措施,东源实现粮食稳定增产。
有资料显示,东源落实惠农补贴政策,将补贴资金及时公开透明准确地发放到户,组织实施粮食补贴面积核实和资金发放工作方案,镇村各级逐级申报种粮补贴面积,县财政负责资金发放,通过存折兑现补贴资金。
去年全年累计落实种粮综合直补到户资金3577 万元、良种补贴 700 万元(含水稻、玉米、花生等作物), 共落实农业补贴资金4277 万元,有效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实施项目建设是确保粮食生产的另一举措。今年以来,东源在船塘镇老围等周边5 个村创建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片,涉及农户620 户;在蓝口培群等村创建万亩花生高产示范片。在示范片的带动作用下,粮油生产获得增产增收,基本实现粮食生产目标。
减负担
政策技术相得益彰
实施农村能源工程项目建设,探索现代生态农业发展道路;落实相关工作责任制,减轻农民负担,也是东源农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
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东源制订农村户用沼气示范点建设五年规划,加强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目前,该县在10 个村建立农村沼气工程建设示范村,全年完成户用沼气工程建设1263 户,完成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工程7 个,建池容积累计12604 立方米,年减少污水排放2300 万吨,促进了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和有机生态农业发展。
发展生态农业离不开科技的支撑。2012 年6 月,东源农业局配合省市农业部门和专家教授在蓝口镇举办大型科技下乡巡展活动,现场咨询群众达2500 多人次,集中培训 160 多人,印发各类科技资料3000 多份,赠送科技产品10 多种,涉及技术领域涵盖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业机械三大专业技术,共培训1000 余人。据悉,东源深入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确保水稻、花生、蔬菜、水果等作物良种应用率达98%以上。
为巩固和扩大农民减负增收成果,东源积极落实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责任制,按照涉农收费公示制、 “两免一补”制、村级筹资筹劳“一事一议”制和涉农负担案件责任追究制等四项制度的要求,加大减负检查与监督力度。
2012 年,该县落实“一事一议” 财政奖补资金1750 万元,共安排 118 个村实施,重点是文化广场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自来水建设以及村内户外道路建设四个方面的建设内容。同时建立健全村级财务、财产管理制度,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加强村务、财务的规范管理。
按照土地所有权和集体资产产权归属,2012 年7 月,东源全面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证明书的重新颁发,进一步加强了村级集体经济和经营组织管理,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腰包鼓
龙头企业与合作社
东源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促农增收。
前不久,该县产自涧头镇石坪村海拔1000 多米、由石坪顶茶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与加工的产品在全国茶叶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据介绍,该公司积极实施“技术标准、知识产权、名牌产品”战略,走产业化经营之路,与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建立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不断提升茶叶工艺技术和茶叶质量。
石坪顶茶业的发展模式是,依托公司(龙头企业)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民种茶脱贫。据统计,东源农业龙头企业达43 家,其中包括广东霸王花食品有限公司、广东汇先丰农牧有限公司等4 家省级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60 家,其中省级合作社示范单位27 家,不少合作社正是依托龙头企业得以发展经营。在全县各级农业产业化组织的辐射带动下,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3.43 万户, 实现户均增收2505 元。
此外,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以灯塔盆地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和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契机,东源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单位,开展无公害标准化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推动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目前,全县建立板栗、茶叶、灵芝、绿竹、水果、畜牧水产等10 个特色农产品基地。加快形成“一县数品”、“一镇一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创建了船塘板栗、上莞茶叶、新港蜂蜜、康禾茶果4 个省级技术创新试点专业镇。基本形成产业化规划、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斩穷根
产业扶贫授人渔
逢年过节给贫困户送去慰问金、油米面,体现政府重视民生,却不能根治贫困户的生活状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东源选择帮助贫困村建立产业,破解扶贫难题。
洋潭村是东源78 个省定贫困村之一。通过组织帮扶单位按照既定扶贫措施,多方筹资200 多万元帮扶 14户贫困户和扶持村实施8个重点项目,洋潭村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曾经破烂不堪的泥砖瓦房被拆除,烂泥路变成水泥硬底化道路,60岁以上的老人拿到“新农保”存折,饮水工程的实施让村民用上自来水与热水器,一个新农村示范点初露端倪。
自2009 年6 月以来,东源实施 “产业扶贫”,掀起“以整村推进为平台,以增加贫困户收入和改善贫困村发展环境为目标”的工作热潮。
新回龙镇东星村博泰种植专业合作社办起火龙果种植基地,吸收社员12户入股,其中6户是当地贫困户,基地种植红心火龙果50亩,年总产值 70 多万元,解决当地村民就业10 多人,入股社员每户年平均增收2万元。
东源有78 个省定贫困村,是全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全县参与扶贫“双到”的工作单位197 个,挂扶干部3500 多名。目前,东源县已办起各种产业扶贫生产基地83 个,吸收贫困户5924 户27015 人参股和就业,成为贫困户的“脱贫基地”。
通过3 年的帮扶,全县8886 户农村贫困家庭和省认定的78 个贫困村实现既定帮扶目标,80%以上贫困户达到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上。
身体好
新楼房与全民医保
富裕起来的东源人民,对生活有了新要求。人民的诉求让落实民生措施有针对性:全民医保缓解群众看病贵,安居工程让贫困户彻底安了心。
从2012 年12 月起,东源所有村级卫生站将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统一药品采购,统一零差价销售。“按要求,基本药物必须按购进的价格卖给病人。”东源卫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病人的看病费用下降,这也就意味着新农合基金的支出跟着减少。
与此同时,新农合的筹资水平连年提高。东源今年新农合参合人数 51 万人,参合率达到99%。新农合筹资标准由200 元提高到240 元,增加了新农合基金总量。这一“降”,一 “升”,让东源愈发有底气,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可达75%以上。
该县还实现县镇合作医疗办公室与社保机构的整合,有利于方便群众报销医药费。
整合资源与资金,实行整村推进,以点带面,改善贫困村面貌与公共基础设施,是东源改善民生的另一个亮点。
2012 年1 月16 日,锡场镇水库村举行简朴而又隆重的扶贫“双到”项目竣工庆典仪式,村民欢天喜地庆祝村文化广场、村招待所、村道附属工程和有线电视线路工程4 个扶贫项目竣工。
水库村是集库区、老区、山区于一体的贫困村。该县组织帮扶单位筹资实行整村推进,实施产业帮扶、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等扶贫项目,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与条件。
截至目前,东源累计筹资700 多万元兴建了9 个“幸福安居工程”房改示范点,是全市整村推进房改点最多的县。特别是在农房改造工作中,该县积极鼓励、引导新丰江库区内有条件的贫困户到市区或县城建房,从根本上改善贫困户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促进库区的生态保护。
据统计,全县78 个省定贫困村完成硬底化道路313.36 公里,完成小型农田水利项目278 宗,耕地受益面积8347亩,扶持解决住房难4678户。
本报记者 周秦 特约记者 李远来 何小流
上一篇:东源着力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下一篇:东源发展工业为经济增长“引擎”加油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