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列夫托尔斯泰曾指出:“如果一个人在学校学习时,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就只会摹仿和抄袭。”看看,这是多么可怕的后果! 由此可见,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多么重要。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引导想象,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思维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爱因斯坦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生的阅读活动,离不开他的生活体验与旧知识,离不开想象和联想。所以,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展开想象和联想,使学生根据课文信息,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把课文中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感人的画面,从中引发创新思维。假如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能抓住儿童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依据教材所提供的某一关节点作为启发想象的发散点,定能帮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想象中巩固知识,在想象中接受爱憎美丑的教育,在想象中培养思维能力。例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课中有一幅插图,描绘了董存瑞昂首挺胸,托起炸药包,导火索哧哧地冒烟,闪着火花的情景,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首先着眼于整个画面,对各种事物都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让学生对当时的环境有个大略的了解。在观察整个画面的基础上,重点观察董存瑞的动作和面部表情。最后引导学生想象董存瑞的内心活动。让学生创设课文中所没有或比原文更生动,更形象的情景来。学生通过观察图画,阅读课文,想象情境,在头脑里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进一步体会到董存瑞的内心世界和他把生死置之度外,为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二、大胆质疑,培养思维的创新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新思维来自质疑。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能力普遍存在于人类,尤其是对什么都感到好奇的学生。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教师若能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出书本,敢于超越教师,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这不仅无碍于书本知识的掌握,还会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学生多角度质疑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解答疑难。如在教《鸟的天堂》一课时我就出示课题,鼓励学生质疑,学生对题目倍感好奇,一个个问题油然而生“鸟的天堂是什么?”“它是什么样?”“鸟的天堂在哪里?”……这些问题我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预习课文,学生带着疑问预习课文,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得到充分的调动和激发,其创造思维得到充分延伸和发散。

     三、指导感情朗读,加深创新理解

     《新课标》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朗读对学生语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朗读训练“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语文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教师以提问为牵引的手段,让学生回答问题,替代了充分的读书、思考和创造。我们倡导“导读法”就是要强调“读为本”的教学策略,在“读”中实践,在“读”中创新。平日教学中在朗读教学时就可以放手给学生,只要能恰当地表达出人物的真情实感,任何形式都可以。因而学生除原有的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外,还创造出了犹如分声部的小合唱一般的分声部朗读,根据文章内容情感的需要创造出加合理表情、动作的表演读,从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能看出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的内涵,并且激发了学生们很强的创造欲,这是创新教育在朗读中很好的体现。

     总之,阅读教学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广袤的空间,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中应针对每个学生的素质要求,根据其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情境诱发学生情感上的参与意识、潜在的探索欲,多角度培养创新意识,点燃创新火花。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上一篇:浅析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品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下一篇: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