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要] 教育是育人。育人要育心。育心就是育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让语文课成为培养“大写的人”的青青世界、阳光地带,“润物细无声”。只有抓好德育教育,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
[关键词] 文道结合德育为魂情境熏陶
不久前,某地3 岁女童小悦悦先后被两车碾过,17 名路人没有施予援手的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小悦悦的遭遇让人同情,但更值得人深思。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我意识到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教育要做的首先是教化人拥有善的思想与行为。如何培养出一个拥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呢?这就要从娃娃抓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而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大计,德育为魂。德育如何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我在此有几点浅见:
一、要把语文课堂教学与德育教育完美结合
1.以文为本,潜移默化
唐代韩愈和柳宗元提出的“ 文以载道”、“ 文道结合”的观点,强调要以文明道。语文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要以文为本,以文明道。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诵,引导学生赏析,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品德教育,更深刻地体会学科知识的思想性,从而保证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讲授《斑羚飞渡》一课时,我在引导学生分析情节、体会感情的教学过程中,抓住老斑羚甘愿作垫脚石让小斑羚飞渡成功的场面重点分析,让学生感受斑羚身上折射出来的团队精神、牺牲精神以及以身作则、敢于奉献的优秀品质。经过这一课的学习,许多学生发生了变化,主动帮助别人、关心集体的事情越来越多,班级的凝聚力更强了。
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只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以情感为主线,实践强化
巴尔扎克说:“感情是一种熏陶的力量”。在语文学科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即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动力。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中,应当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体会人间真情,激发爱亲人、爱生活的情感。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让同学们讨论“如何看待文中的父爱母爱”。同学们在理解了文中父亲的做法后,也理解了自己的父母送自己来这么远的地方读书的苦心,并列举了父爱母爱的种种事实后感慨:谁言寸草心,难报三春晖!有位同学这样说:“世间最纯洁的爱便是母爱,她的宽容涵盖了我们一切的幼稚和无知;她的宽容更显出我们内心的自私,如果要学会爱别人,就先从热爱自己的父母开始吧。”从此,几个跟父母有隔阂的孩子也改变了对父母的看法。
3.深挖教材,选准最佳结合点
语文教材内容广泛,跟其它学科相比,进行思想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些情文并茂的文字无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但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是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二为一,这就要求备课应当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尽力做到德育与学科教育水乳交融,使德育工作附着有物,都尽可能触动学生的思维意识。我在初一语文教材《最后一课》中找到针对部分学生不重视课堂教学、上课四十五分钟效率差这一现象的德育最佳结合。课文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国的部分学校被迫改学德语为背景。文中两处关于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第一处体现小弗朗士“懊悔”的心理特点,我语重心长地说:“小弗朗士是多么令人同情!他没能好好珍惜自己的学习时间,以至于后悔都来不及了。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堂课。” 第二处心理描写:“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问:“为什么呢?是不是老师今天讲的是最简单的部分呢?”全班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小弗朗士认真听课的原因!”这时,我及时地融合德育工作,点出了课堂的重要性。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读出了他们的感触和领悟。
二、要把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变成德育教育的重要补充
语文课德育渗透的最佳境界,是“ 不 ‘说’一字,尽得风流”。这“不说”,其实就是情境的熏陶,犹如细雨润物。而语文活动课就在这样的一种和谐的氛围中,使学生受到教育,这是最佳的德育渗透。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剪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演讲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语文活动的比赛既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诵、演讲的技巧,又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对现代人来说,解放自己的心灵,摆脱对物质的依赖,融入自然,与万物对话和交流,悲天悯人,以爱惜作人生的底蕴,培养博大而深沉的情怀,确认良知对于人类的重要,无疑是人的首选价值。人的生命中有了道德的阳光,才能成为“大写的人”,舒展的人。这样人的生命才更加情韵悠长,光明磊落。社会才不至于屡屡出现“小悦悦”式的悲剧。
教育是育人,育人要育心,育心就是育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认真把握新课标的精神,积极探索,才会让语文课成为培养“大写的人”的青青世界、阳光地带;让德育在语文教学中如和风细雨般“润物细无声”。只有抓好德育教育,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
上一篇:作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初探
下一篇:试谈中学物理教学的艺术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