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作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初探

     语文新课标强调全面发挥语文课程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要求学生探异求新,但是仍有部分语文教师习惯于按必修课程中例文的定向去进行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使学生的视线和思维活动固定在既有的“框架”内,因此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只能是“依葫芦画瓢”,写别人说过的话,议论别人议过的话题,其思路沿着一种习惯的定向思维方向走,很难写出内容新颖、见解独到的文章来。这种沿着低层次的定向思维进行作文教学,非常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创新与能力的培养。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呢?新课标实施以来,我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启发学生以发散性思维的方式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也叫反向思维。它是与人们惯常的思维方向相反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往往是一种创造的萌芽,成功的开端。如物体都是往下掉的,人们习惯于这种自然现象,不去思考它究竟是“为什么”。而牛顿却对这种现象进行逆向思维:树上的苹果为什么往下掉而不向上升呢?经过他的探索证明,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为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因此说,逆向思维,是一种开拓型的创造性思维。

     辩证法告诉我们,世上万事万物,都是一个矛盾对立的统一体。但是事实上,人们总是习惯于思考事物的此一面,而忽视事物的彼一面。如能运用逆向思维,从“从来如此”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去探究事物的彼一面,反其道而行之,必定能发掘出事物的内涵中的其他方方面面,并由此派生出一个个新鲜的主题。如让学生写《牛》这篇文章时,学生往往以定向思维的方式,正面赞颂“老黄牛”的奉献精神,这无疑是对的,但这是人们议过的老话题了。能不能从牛的反面去思考,挖掘新的主题?如从牛走路老是慢腾腾的,引发出“老牛拉破车”的话题,批判那种办事没有时间观念,不讲求效益的现象;从牛老是让人牵着鼻子走,任人奴役的现象,引发出勇于自主自立的意识;从牛有好斗的习性,引发出“内耗”危害性的话题,探求在一个群体中的个体如何求大同存小异,通心协力地搞好工作的道理。

     通过这种逆向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空间大大拓展了,培养了多方面观察事物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写《读<愚公移山>有感》时,好些学生在肯定愚公坚韧不拔精神的同时,认为愚公移山的方法不可取,也不可信,提出“搬山不如搬家”,凡事要讲求方法和效益的观点。有的学生还引用斯大林同志曾批判过的把牛牵到屋顶上去吃草,把燕麦撒到伏尔加河去煮粥的蠢笨行为,与愚公移山进行类比,认为愚公确实是有点愚。

     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应用逆向思维审题立意,既要认识事物的正面,又要认识事物的反面;既要注意认识事物在正常情况下的一般表现和正常属性,又要留心把握在特殊情况下的一般表现和反常属性。比如蚕有无私的一面,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也有自私的一面,所谓作茧自缚,这些思维客体的两面性,为学生的作文开拓了逆向思维创新立意的天地,打破了那种只注意正面而忽视反面,人云亦云,千人一说,千篇一律的僵化套路。

     二、多向思维。多向思维即对一个研究对象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学科、多手段的思考,力图把握事物的多方联系,把握事物整体的立体画面。事物往往不只是“非此即彼”的简单对立体,而是呈立体的发散状,故不能每题必逆。多向思维则恰恰弥补了逆向思维的不足。作文时,指导学生多向思维立意,就要要求学生对题目或材料,尽可能从两个以上的不同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层次去思考立意,给议题以多方面的说明,多角度的论述,挖掘事物的更广泛意义,使文章内容丰富饱满,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用多向思维审题立意,确定中心,有如下几种类型:

     1、只能挖掘一个中心的文题或材料。如以《习惯》为题作文,学生的思维就可能涉及“习惯”的各个方面——语言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思维习惯等,但无论从哪个方面写,抑或只从一个方面写,都只能围绕一个中心写:以“习惯”(好的或坏的习惯)的表现,联系社会现象,评述人的思想素质,肯定好的习惯有益于事业,有益于社会,坏的习惯则反之。非此,则很难从其他方面确立中心。

     2、可以挖掘多个中心的文题或材料。如写《<滥竽充数>的启示》这篇文章,可从不同角度确立文章的中心:(1)从南郭的角度,可确立“不懂不要装懂。不学无术,弄虚作假,终会落个不光彩的下场”的论点。从南郭感到不能再装再骗,以致偷偷地溜走,确立“人贵有自知之明”的论点。(2)从齐宣王的角度,确立“吃大锅饭”的政策给南郭滥竽充数提供了条件的论点,批判“吃大锅饭”的弊端。或确立一个领导者“ 要警惕混水摸鱼的下属”的论点。(3)从湣王的角度,提出“为湣王的‘打假’ 行动叫好”的论点。

     3、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但有多个分论点的文题或材料。从一个文题或材料展开多向思维,认定这个文题或材料只有一个中心后,应该应用多向思维的方法去寻找分论点,使文章既中心明确,又层次分明,有理有据地进行说明论证。如在一次《这样做应该不应该》的作文练习中,许多学生选取学生食堂浪费粮食这一现象作材料,阐发“不应该”浪费的简单道理。针对这简单的说理,教师作适当的提示后,引发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寻找文章的分论点,对“不应该”进行多角度的说理:(1)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和“ 一粥一饭,多思来之不易”的谚语,说明粮食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果实,应珍惜他们的成果,说明浪费粮食不应该。(2)用伟人珍惜粮食的事例,说明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以俭养德的高尚行为。(3)针对富裕了,浪费一点没关系的思想,引举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是一个在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富裕公司,但在汽车制造厂里不允许有丢掉一颗螺丝钉和倒掉一片指头大边角料的现象,说明厉行节约、杜绝浪费是事业兴旺发达的法宝。这样说理,文章就显得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论据充分,说明透彻,很有说服力。有些学生写立论文章时,只注意阐述正面的观点,赞颂正确的一面,由于思路展不开来,因此写了二三百字篇幅后,就感到无话可说了。这时,就要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从其他方面去丰富文章的内容,写正面的正确、高尚,可以从反面的错误、卑劣去反衬正面,这样既批判了反面的,又使正面的显得更加有力。

     思维是语言的花朵。思维的方法很多,启发思维的方法也很多。让学生掌握思维的方式、方法,无疑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思维是否活跃,能否挖掘事物更深刻更广泛的意义,这不仅与平时是否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的习惯有关,更重要的是与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索能力有关。






上一篇: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下一篇:润物细无声——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