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生物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根据生物科教学大纲的明确要求,初中学生应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具有广泛适应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初步具有科学态度,掌握一些简单的方法。因此,优化生物课教学,加强素质教育是目前生物教学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实施素质教育,生物学科也具有优势。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介绍生物学的概念、规律发展的来龙去脉、生物学事实的发现过程、科学家的事迹和我国的生物资源等知识时,可使学生对知识的创造和创造者的思想品德、人格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从中受到感染和影响,并由此激发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从而树立为家乡为国家献身的远大志向。如:鱼在水中是怎样呼吸的,蚂蚁的通讯是依靠气味吗,是什么原因造成藏羚羊濒临灭绝,袁隆平为什么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等问题的提出、探讨,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二、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良好的心态
让学生了解与生物学有关的环境、资源、能源、土地、粮食、人口等问题,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利益、关心地球的生存条件等的情感和责任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生物学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生物的结构与机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我们要让学生知道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远大志向。人不能被动地等待淘汰,而是要主动地适应自然的变化和社会的变革。中学生应该学会多种本领,增强耐挫折的能力,提高适应能力,培养健康的心理。
三、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生物教学过程中众多实验的设置,不仅是学好生物学的基本途径,也可以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刻苦、自制的意识和品质。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熟悉使用器材,理清实验步骤。要严格遵循操作程序,仔细观察和记录每一实验现象,正确地分析并得出结论。整个实验过程,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仅给以指点和引导,以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在此过程中,同时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操作和观察等多种能力。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堂知识竞赛,这种交流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精神,同时可以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四、注意德育渗透,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
1.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在生物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我国拥有大量动植物的特有物种,以及我国在防治人类疾病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一些生物学科方面的重大突破,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通过动物行为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互爱、爱护自己的群体、爱护自己的生存环境是低等动物都具有的天性。而作为最高等的生物——人类,热爱自己的家乡、民族、国家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2.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唯物主义是研究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一般规律的科学,与各科教育息息相关,生物学教育也不例外。例如:在学习、讨论生物的基本特征时,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等内容都说明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辩证统一的,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是辩证统一的,生物体与环境也是辩证统一的。
3.进行法制教育。通过黑猩猩钓取白蚁、白蚁群体成员的分工等动物行为的学习,教育学生应自尊、自重、自爱,履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通过金丝猴生存范围不断缩小、藏羚羊濒临灭绝等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的学习,教育学生要珍惜爱护现有珍稀动植物,认真学习和自觉遵守《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积极加入到保护珍稀动植物的队伍中。
五、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通过生物学的学习,了解病毒、菌类、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分类、遗传、进化和生态学的基本知识,从而认识到学好生物学与学习农、林、医、化学、地理等学科的关系以及对人类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如科学家把控制合成胰岛素的基因转入大肠杆菌内,对大肠杆菌进行大规模培养,使之大量生产治疗糖尿病的药物——胰岛素,利用细菌来净化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等。通过对生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理以及实验的认知、观察、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操作、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如观察细菌的结构、制作甜酒等。
六、身体素质教育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身体和心理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学生通过人体生理卫生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组成成分、生理功能和发育规律,正确认识到科学饮食的好处,酗酒、吸烟的危害;注意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身体的健康和发育;提高预防疾病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和减少传染病的发生。通过遗传、生殖、发育和生态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真正理解“计划生育”、“禁止近亲结婚”、“优生优育”的意义,促进基本国策的实施,推动全民族身体素质水平的提高。
七、劳动技能素质教育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未来社会里将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生物技术人才和具有一定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因此,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在生物课教学中具有更现实和深远的意义。通过生物学的学习,学生了解科学施肥、浇水、保温、增光、产氧的原理,认识到培育良种重要性,以及药物防治的不良后果和生物防治的优点,掌握一些花卉、水果、蔬菜的栽培方法和鱼类、鸟类、兔等动物的养殖技术,使学生在走向社会时有一技之长,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八、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的恶化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己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锐减正逐步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向学生传授环境知识,增强环保观念已刻不容缓。在生物课教学中,要联系书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要常常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述一些典型事例,慢慢使学生加深对环境污染危害性的认识,从而认清环保的重要性,深感环保的责无旁贷,增强环保意识。同时,向学生介绍人类防治环境污染和增加资源再生能力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加学习致力于环保行为的勇气,坚定必胜的信念。
在生物课教学中,还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文章,从而让学生树立用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总之,在生物课教学中,只有充分挖掘、利用教材及相关内容,积极探讨与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多方位充实有利于开发学生潜力的因素,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良好的启蒙、培植,从而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具有生物学特色的素质教育任务,使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上一篇:试谈中学物理教学的艺术
下一篇:中学地理有效教学之我见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