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有效教学之我见
有效教学作为一种“使得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语)的教学方法,是在一定的时空下教学效率高于平均水准的教学。有效教学已成为新课改下教师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下面是笔者对中学地理有效教学的一些认识:
一、阅读先行,主动学习为始
一堂地理课,在新授内容前,可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地理教材中,尤其是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有大量易懂需记、大篇幅陈述的内容,可以指导学生按照提纲自学阅读。
阅读的方法应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带着问题去阅读和思考,期间不乏教师的点拨与指导。例如,在学习关于“黄河的治理”时,我会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黄河流域具有什么自然地理特征?”、“在以往开发和治理黄河中曾产生了什么问题?”、“其核心问题是什么?”、 “你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去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去阅读,自然会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二、让“对话”和“互动”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
有效教学以师生间的“对话”和“互动”为特征。在这种教学常态下,课堂里充满了各种声音,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的声音。要让课堂能保持“对话”和“互动”的教学常态,我以为应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把握。对教师而言,应该有效提问引起课堂的互动;对学生而言,则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认真地参与讨论与学习。
教师有效的提问,即有目的地设疑,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是教师带有策略性的教学行为。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个问题推动了地理课的进程。
教师应如何增强地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首先,宽松民主、愉快自由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抬起头,爱答问,会讨论。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是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的重要条件。例如,教师面带微笑的提问,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温和的语言暗示“试试看”、“说下去”,能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并不时点头示意,能给学生以鼓励。其次,妥善措词,使讨论具有方向性。动词词汇中往往含有提示应当怎样去思考的关键词。在提问中若能巧妙地设置一个动词词汇,就能具体生动地表达教师希望学生执行的思维操作类型,让教学对话具有指路标识。因此,问题中的动词控制着思考的核心。比如:“请你归纳一下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你怎样解释南亚季风的成因?”等等。再次,教师应有目的地提问。提问可选在知识的重点和关键之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化处,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之处,也可以选择能触动学生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思维方向的问题。同时,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教材实际,设计富有趣味的问题。
教师提问之后,就要有效地组织学生就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切磋琢磨、多向交流,达到理解、巩固知识的目的。取得组内共识后再进行全班交流。这样做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讨论过程中,相互启发,相得益彰,既提高了优生的思维能力,也带动了后进生,且有助于培养其探索、推理、想象、分析能力。
三、实验操作,加强理解
实验教学注重演示和参与,可有效地改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中主动习得知识。实验操作中,需要学生精细敏锐地去感知、观察和发现一些重要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在研究原因、结果、形成概念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此外,还能培养组织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授冷暖锋的时候,让学生做不同密度的流体如何相互渗透的实验:准备一个塑料或玻璃盒子,在盒子中间插入一块塑料板,将其分成两个区间。然后在一升温水中加入几滴红色食用色素,把红色的液体倒入盒子中的一个区间,代表低密度的暖空气。在一升冷水中加入大约一百毫升食盐和几滴蓝色食用色素,然后把蓝色液体倒入另一区间,代表高密度的冷空气。教师迅速拔掉塑料板后,学生发现红色水浮在蓝色水的上面,他们就能很快联想到冷气团和暖气团相遇的情景。
教师要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只要是合理的,就要允许学生课外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学生在大胆的假设中,小心求证,既动手,又动脑。例如,在讲授《地球和地球仪》时,学生课后就自发地制作起简易地球仪,在上面绘制经纬线、赤道、北回归线和本初子午线。
四、地图辅助,优化教学效果
地图是地理学中的第二语言,能简化和替代地理学中的语言、文字或思维意识。作为地理信息传递的载体,它表达的内容非常丰富。在地理教学中能否运用好这第二语言,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我在教学中几乎每堂课都要使用地图,要求学生地图册随时要摆在课桌上,以供阅读,慢慢培养学生养成自觉读图的好习惯。
有些地理事物或现象单纯用语言描述难以表达,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如能用直观的地图展现地理事物或现象,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旅游景观的欣赏时,我运用大量精美的景观图片,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之深刻领悟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这比纯粹的语言描述要生动得多,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
地理位置是影响某个地区地理特征的重要因素。纬度影响光照、热量。海陆位置影响湿润程度。这对当地气候、土壤、生物以及经济活动有重大影响。所以,掌握各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对理解地理现象起关键作用。如讲中国“西北地区”时,就可以从地理位置入手,纬度位置约为北纬37 度到50 度,海陆位置为地处内陆,东西狭长。由此可以确定,地区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少,河流也少。由于东西狭长,越往西离海越远,水汽越少,植被也自东向西发生变化,由草原转向荒漠草原再到荒漠。由于降水稀少,它还是我国重要的畜牧基地。其人口多分布在有水源的绿洲地区,水源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这样前后紧密联系,学生对西北地区就能产生清晰的认识。
很多地理事物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如洋流的分布,从世界洋流分布图中可总结出:在中低纬度,大陆东岸为暖流,大陆西岸为寒流;在中高纬度,大陆西岸为暖流,大陆东岸为寒流。由于暖流对气候有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起到降温降湿的作用,学生就不难理解处在北极圈的摩尔曼斯克港为何为终年不冻港了。
在地理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一张地图可以反映一种或多种地理事物或现象,这就需要学生发挥思维想象能力。找出地图中可以反映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并由此推断其他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这在中学地理的学习中,经常应用。如,一张等高线地形图,除了可以反映本地区的地形,地势起伏外,还可根据地形特征来判断该地适宜发展什么农业。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地图意识和读图、用图能力,充分发挥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上一篇:如何加强生物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下一篇:农村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几点看法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