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亲路上 我们依然在前进
“我家门口有口大池塘,池塘对岸有个祠堂,祠堂旁边有棵龙眼树。可是,家乡,你在何处?有生之年,我还能再回乡看你一眼吗,再掬一把你的清泉吗?”因战乱流落到和平林寨的李亚长阿婆不止一次在心底这样问自己。多少回泪眼问天天不语,多少回梦回故土泪湿枕背,今年88 岁的李亚长就这样在思念中度过了半个多世纪。
在本报的牵线搭桥下,今年清明节,李亚长终于踏上了梦牵魂系的佛山故土,回到多少次在梦中才出现的家园。耄耋之年的老人喜极而泣,喃喃地说:“这就是我家门前的大池塘吗,这就是我儿时常伴的龙眼树吗,这就是我的亲兄弟阿牛吗?”陪同观者无不嘘唏不已。
这只是本报“寻亲”报道收获成功个案之一。寻亲并没有止步。昨日,本报以《河源邝其富老人寻亲,与佛山吴伯“ 对上眼”是不是兄弟? DNA 见分晓》为题报道邝其富老人赴佛山见“兄弟”,寻亲再掀波澜。
鸟近黄昏皆绕树,人当岁暮定思乡。由于战乱等其它原因,多少人流落他乡,多少年来望眼欲穿。哪儿是我的故土,哪儿是我的家园。有多少人,饮憾而逝,又有多少人,望眼欲穿。离散与团聚,竟是如此让人动容。这一幕幕催人泪下的认亲场面,在读者中也引发了强烈共鸣。
网友紫城飞腾说,当看完“寻亲” 报道后,内心感动地流泪。过去社会存在真实的“亲人失散”,是由于生活所迫,出现卖儿送儿的现象,但当今社会也有很多“寻亲”的人群,然而能有多少个能像幸运的陈伯、李婆呢?祝福天下寻亲的人,早日寻到自己的亲人! 网友牛背牧童在本报民生论坛说,作为一种地方性党报,河源晚报无疑是离读者距离最近,最具亲和力的“ 一线”报纸,“ 寻亲”报道字里行间,流露着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一种浓浓的“人文情结”,可以说,“寻亲”报道,再一次彰显了晚报愈来愈浓郁的亲和力。
世上有百种言语,唯独难忘那浓浓的乡音;人间有百般情谊,对故土情意却是永恒不变。树高万丈,落叶归根。在乡土观念根深蒂固的中国,不管走到哪儿,每个人都忘不了自己的根儿。看过电影《我的兄弟姐妹》的读者一定曾被那份血脉亲情所打动,4 个带着全家福被分别收养的孩子,历经20 年人间沧桑终于重逢,那句经典台词“兄弟姐妹本是天上的雪花,落在地上,化成水,结成冰,就再也分不开了”令人落泪。
寻亲路上几多难,沧海几度又桑田,人事变迁,寻亲成功的几率微乎其微,我们短暂的欣慰也时时刻刻被巨大的沉重所取代,但我们不会后退,因为背后有那么多双渴望团聚的眼睛在注视着我们,有那么多双盼望回家的手在推动着我们。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前行,那就是媒体的责任意识;总有一种情感,让我们无法拒绝,那就是亲情的感召力。为了让更多的老人找回失散的亲人,更多的老人找到回家的路,我们依然在前进,即便前方路上多坎坷。
张涛
上一篇:只因一女子长得像前女友 一男子殴打抢劫她被刑拘
下一篇:中职免费要叫好更要卖座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