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孝心在 每天都是母亲节
长大后 我们一直都尝试懂您
——母亲节前夕,与您一起探讨与老人的相处之道
母亲是无私地爱着我们的,我们知道;在我们心里,同样深爱着母亲,这也毋庸置疑。然而,由于不同的生活阅历、成长环境等,我们对许多问题都有了相异的看法和处理方式。在长久的相处中,难免产生一些碰撞和摩擦。有的人,以恰当的方式来沟通,相互谅解,便也终得和睦圆满;有的人,由于种种因素,心结难解,日积月累,便累积成了难以跨越的鸿沟。
母亲曾经以不恰当的方式爱孩子了么?孩子又是否曾经以错误的方式对待过母亲?在母亲节来临之际,让我们看看不同的母亲与子女间的相处方法,听听他们之间的小故事,思考下母亲与子女之间的相处之道……
好,是相互的
今年70岁的潘秀莲是个幸福的老太太,她的幸福不是大富大贵,而是来自一家和气的平淡。潘秀莲说,这一切与她的好儿媳分不开,儿媳马琼玲可是去年的源城区的好儿媳获得者。然而,马琼玲却说,好,是相互的。
说起自己的儿媳马琼玲,潘秀莲忍不住乐了起来,她说:“阿玲比女儿还贴心,她总能知道我要什么,变着法的哄我开心。”老人家最想看到的还是团圆,时不时,马琼玲就做上一桌丰盛的饭菜,邀请潘秀莲的兄妹来团聚,让她尽享浓浓亲情。潘秀莲育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女儿皆远嫁在外,2006 年起,儿媳每年划出部分家用,专给老人家到上海、桂林看望女儿。这事真的甜到潘秀莲的心里,她逢人就夸儿媳好。
对于婆婆的夸奖,马琼玲却说,好,是相互的。“我从来不认为奶奶带孙子是理所当然。”马琼玲说,1993 年,她的儿子潘宇超出生,婆婆就从农村老家搬来与其生活在一起,帮她照顾儿子。 自从她休完产假上班,直到儿子上幼儿园,婆婆都是照顾儿子的主力,婆婆的悉心付出,让她在工作上无后顾之忧。
有人说:婆媳关系,是天底下最难处理好的关系。其实,只要用心经营,就能处理好婆媳。就像潘秀莲的家庭,一个默默付出,一个孝老爱亲,相互关怀与体谅,让这种微妙婆媳关系变得和谐,让家庭更和睦。对于即将到来的母亲节,马琼玲早就准备好了礼物,她希望婆婆健康快乐。
迁就也是一种报答
每天早上,跟着老伴上公园散步,然后买菜回家做饭,晚上在家看看电视,串串门……来城里住了5年的周选香,终于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不再觉得不下地闲得慌。不过,那些从小养成的,在艰苦年代发挥了作用的习惯——节俭,却怎么也戒不掉。对此,一起住的儿子儿媳,却始终只有一句话——“她喜欢就好!”
周选香今年81岁,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5年前,小儿子在市区旺源路买了房,便把父母接过来享福。刚来时,周选香与老伴总是闲得慌,说城里不如农村,慢慢地,老两口结识了更多的老年人,每天参加晨练,开始适应城里的生活。不过,周选香的一个与城里人不太协调的习惯,却始终无法改掉。周选香非常节俭,什么东西都舍不得扔,特别是各种材质的包装盒,把本来就不大的家堆满了。更让人无法的理解的是,老太太收集的包装盒并不会立即卖掉,而是一直收藏着,她总说:“以后还有用!”
看着好不容易奋斗购置的四房一厅,如今堆满了纸盒、铁盒;看着阳台上用街上捡来的棍子晾袜子,儿子儿媳虽然无法理解,却没有怨言,始终只有一句话,“她喜欢就好!”
“父母把全部的爱和心血都倾注给了子女,现在就想一家团圆,一家人好好过日子。” 儿子吴树强认为,对母亲的理解与迁就,也算是一种报答。如今在他们家,每个房间的飘窗,都放满了月饼盒,周选香的房间被各种纸盒塞得只剩一条道走路,而儿媳阿林时不时帮婆婆收拾她的“仓库”,以便腾出更多空间放她的“宝贝”。
“天伦?添堵!”
李姨老俩口都是退休职工,拿着不算微薄的退休金,住在市区兴源东路一套160多平米的大房子里,一儿一女,都已经有了安稳的工作。前几年,儿子阿俊结了婚,给家中添了大胖小子,孙子聪明伶俐,很是惹人怜爱。在旁人怎么看怎么和美的家庭,却不知,李姨却有些“旁人解不了的烦心事”。
自从儿媳阿苏进门后不久,家里就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起初,李阿姨很不中意阿苏,因为阿苏比阿俊小了八岁,李阿姨担心她年纪太小,不会照顾人。后来,拗不过儿子,阿苏又怀孕了,李阿姨也就同意了。一开始,全家相处还算不错,儿媳怀孕,婆婆尽心照料,当初的不快似乎渐渐地淡去了。
孩子出生后,问题却显露了出来,阿苏好打扮,穿戴比较新潮,花钱大手大脚,这些都让李阿姨难以接受。特别是阿苏的发型,花样百出,寸头、染发……为此婆媳都争了好几回。孙子渐渐长大,因孩子的教育问题,矛盾数度升级。
“老人家隔代亲,把小孩子宠坏了!”阿苏经常抱怨。“孩子都成了小霸王了,一点委屈都受不得。”为此,阿苏专门训练孩子“受挫”。遇到事情要自己想办法,跌倒了自己爬起来,犯了错要承认错误……每次孩子委屈得大哭,阿苏逼自己硬起心肠不妥协。李阿姨这时候“心里刀割一样”,就忍不住上去劝两句,婆媳常常又不欢而散。
“我说我管孩子的时候不要干涉,自己的心头肉我不心疼么?但是一哭就顺着,惯坏了以后怎么办?”阿苏心里也气不过。
去年,孩子该上幼儿园了,阿苏犟着和阿俊搬到了老城一个小区,四室两厅的大房,便只剩下老俩口和待嫁的女儿一起居住,虽然衣食无忧,但面对空荡荡的房子,李姨经常感到失落。
“不明白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放着我这个免费的保姆都不要?”李阿姨听说儿子一家现在总在外面吃饭,心里很不好过。“我都六十岁的人了,还图个什么呢?都说是安享天伦,我看就是‘添堵’。”每到周末,李阿姨都会跟老伴一起去看孙子,那是她觉得“最幸福的时光”。
为人母,方懂母恩
“也许,父母爱我们的方式是没有错的,只是,我们的理解可能错了。”阿夏经常这么告诉自己。
“我儿子呀,从小就很乖,都不用我操心啦,打牌、吸烟、喝酒他都不去做,工作又好。”每次夏妈妈念叨起自己的“儿子经”的时候,阿夏都有些不恚。阿夏有些“忌妒”自己的弟弟,从小,他就得到了妈妈最多的赞扬和偏爱。而自己,则是受够了唠叨,“阿夏,这样子是不对的!”“阿夏,女孩子要有女孩样啦!”起初,阿夏会很努力的表现,想获得妈妈的认可,可是似乎并没有什么效果。阿夏心里很不平衡,后来总是一次次地顶回去,有时,阿夏甚至会沮丧地觉得,自己好像不是妈妈亲生的。
后来,阿夏结婚,有了自己的女儿。“妈妈一定很失望。”阿夏心想,妈妈是重男轻女的。
直到有一天,阿夏带着女儿到妈妈家,睡到半夜,妈妈忽然用力拍房门,阿夏匆匆打开,夏妈妈猛地扑进来,掀开被子,见到里面睡得正香的外孙女,又没事一样的回去睡了。第二天,听爸爸说,原来是夏妈妈梦见小宝贝丢了,吓得出了一身冷汗,非要马上去瞧瞧。
当晚母女俩聊了很多,夏妈妈说,生阿夏的时候,有些难产,自己疼了整整三天;阿夏小时候,晚上总不肯睡觉,把她都熬瘦了;有次阿夏在同学家玩没有跟家里说,她急的打着手电筒转了半宿才找着;阿夏还总是跟男孩子打架,自己总是忙着善后……
听着听着,阿夏笑了,又哭了。
“妈妈不是只喜欢弟弟吗?”阿夏问。
“手心手背都是肉,哪里有不疼你?”妈妈很疑惑。
如今,阿夏自己的的儿女也渐渐长大,儿子比较听话,她也会经常夸奖,女儿做得不好的时候,她也忍不住念叨。阿夏也成了曾经的夏妈妈,也终于明白了当初妈妈的苦心。阿夏说:“为人子女者,在没有成为父母前,怎么也不能完全体会爸爸妈妈的感受。”
[记者手记]
当母亲成为老小孩的时候
生命伊始,我们住在她的子宫,摧残着一个女人珍视的美丽;
出世后,我们占据了她生活的重心,也在每一次毫无保留的依赖中,让她们感受到幸福的疲惫;
后来,我们渐渐地长大,渐渐学会了叛逆和争吵,怀疑和厌烦,我们总是排斥着母亲的唠叨和指责,却浑然不觉身后母亲关注而失落的目光;
……
我们在萌动的青春中夺走她们曾经焕发的容颜,我们渐渐高挑的身躯佝偻了她们曾经挺拔的脊梁,然而,我们却一任岁月的洪流将我们推到沟壑的两端。我们拥有越来越广阔的生活,而忽略了那个我们早已成为她生活几近唯一的重心的母亲。
也许,我们在排斥着自己母亲的暴躁和唠叨,而羡慕着别人母亲的慈爱和善解人意;
也许,我们在嫌弃着自己母亲的世俗和多事,而羡慕着别人母亲的耐心和优雅从容。
这时候,某种奇怪的生物,也从“别人家的孩子”变成了“别人家的母亲”。
然而,我们的母亲或许也曾经是精致的女子,只是为了这个家将自己武装成了一座城,在生活的操劳中被磨去了曾经的温婉和气质。
也许,我们厌倦了自己和母亲之间几乎一成不变的对话,厌倦了那些琐碎的矛盾和争端,然而,或许 母亲只是很想和你说说话,但绞尽脑汁也找不到你感兴趣的话题。
当母亲老去,便渐渐地变成了孩子,我们,是不是也该拿出她们曾经待我们的耐心,来排解一番这些“老小孩”心中的空虚和寂寞,来认真地听听,她们到底想要什么。
或许,等到有一天,当我们成长为我们曾经排斥成为的母亲,我们终于能够懂得,我们曾经有过多么好的一个母亲,也能够读明白,她们曾经是多么的不易。
长大后,就让我们牵起母亲的手,就像,母亲曾经牵起我们的手一样……
本报记者 郑婷影 见习记者 岳超群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