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三代的眉豆粄工艺
不管在市区还是县城,都有人担着篮子、推着车,叫卖着客家小吃——眉豆粄。这种曾经流行于河源大街小巷,深受广大市民喜爱的粄类小吃,在经历时代变迁后,仍颇受欢迎。前日,记者专程来到紫金县城探访一家三代制作、售卖眉豆粄的刘耀先,并向其了解小吃眉豆粄的制作过程。
三代传承做眉豆粄
在紫金县城米行街巷子里,狭窄的街道里居住着刘耀先一家人。而附近的邻居都悉知,刘耀先一家自其祖父刘英来开始,家里便开始制作眉豆粄,并且都是担着担子、串街入巷吆喝走着去卖,这一卖便是20 多年的时间,而如今传承下来这门手工艺的是其孙子刘耀先。
“以前小时候读书的时候,就知道家里人会做了,开始是我爷爷做,后来就是我爸做。”刘耀先说,以前的家庭,并不是经常做豆粄吃,而是逢年过节的时候,家里做豆粄,用来招待客人或者送礼用。而从年轻时候一直从事建筑工作的刘耀先,直至到42 岁的时候,才传承父亲制作眉豆粄的方法。
在刘耀先家里的客厅中间摆放着一张看上去年久的木凳沙发,还有一张配套的石板桌子,一谈起学制作眉豆粄,他感觉一切历历在目。“16 年前家里摆设和如今一样,只是现在换了家具,当年就是坐在这里,我爸教我做眉豆粄的。”而如今一传就三代人,现在刘耀先几个兄弟姐妹,就他一人仍在卖这种传统小吃。如今,他也根据以前两位先辈的制作工艺,再根据现在食客的口味进行改良眉豆粄风味。
纯手工的“结晶”
吃过眉豆粄的食客都知道,一份看起来简简单单的粄,其实是需要经过4 个钟头的“煎熬”,记者在刘耀先的家里,目睹了这种传统小吃“出生”的整个过程。
首先是将买好的大米、糯米先分开浸泡在水中一个钟头,浸泡之后的糯米和大米,需要用磨粉机进行磨制成米粉,“两种米按照1:1 的比例混合,然后放到机子中打成米粉。”刘耀先告诉记者,如果单用糯米粉制作的话,做好之后的眉豆粄会偏软,吃起来黏牙;而如果只用大米粉做的话,则眉豆粄缺少韧性,两种米搭配制作,才使得眉豆粄硬度、韧度适中。“把眉豆先洗好,用锅煲熟来备用;把猪肉粒、葱头配料先加入炒锅中爆炒,加入胡椒粉、耗油和鱼露”,刘耀先边炒边讲述,同时他将煮熟的眉豆加入炒锅中,与其他馅料一同进行搅拌,直至5 分钟之后,眉豆馅料终于完成。
随后,刘耀先将米粉倒入盆中,加入适量的水,用手掌搓开面团,将面团打均匀,而这个过程则需要整整40 分钟时间,“打面团最费劲,打得不均匀,做出来的粄不好吃”,刘耀先说,虽然自己没受过厨艺培训,不过多年来的经验让他总结出,做眉豆粄最考究的其实还是打粉团,稍微不注意,蒸熟的粄层则会出现密度不均匀。打好面团之后,刘耀先拿出蒸盆,在上面抹上一层薄薄的花生油,然后在盆底铺上一层面团,均匀抹开,然后再倒入炒好的眉豆馅料,最后再均匀盖上一层粉团在上面,盆中上中下三层,便构成未熟眉豆粄,最后再放入炉中蒸熟,蒸好之后的眉豆粄再撒上炒好的虾米即可出炉。记者在现场估算了眉豆粄制作的时间,大约需要4 个钟头才能完成。
传统小吃经住风吹雨打
除了会制作眉豆粄,刘耀先还根据粄类制作方法,先后做出年糕、甜粄等六种粄。“一块钱、两块钱,都可以买得到这种小吃,一天大概能卖十几斤。”刘耀先说,现在很多香港、福建的老乡回到紫金,都会特地向他订做眉豆粄,曾经一天卖出了50 多斤。
采访过程中,记者在刘耀先家中见到多年来一直跟随他外出的手推车,上面还挂着一把大遮伞。他告诉记者,不管风吹雨打,每天下午他都推着车来到县城卖眉豆粄。虽然赚的钱不多,但是刘耀先说他仍然珍惜祖父和父亲传承下来的这门手工艺,如今他也将这门手工艺教给其女婿,并希望有后人能传承下去。
本报记者 吴奕镇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