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字难以传承华夏文明吗?
香港知名演员黄秋生近日用繁体字在微博中写道:“在中国写中文正体字居然过半人看不懂,唉,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此言一出,引发网友热议,挺简派和挺繁派各执一词。
正方:
载体变化无损文明传承
繁体字只是简体字过去的形态。单就字体形式来说,繁体字身上确实部分承载着简体字所不具备的文化元素,但是从甲骨文、金文开始,汉字的嬗变、演进总是不可避免地失掉一些文字学、历史学等意义上的好东西,繁体字演变到简体字,同样如此。然而换个角度看,简体字身上亦承载着繁体字所不具备的文化元素。从本质与功用上看,繁体字、简体字都属于人际、社会交流工具,是文化和文明的载体。使用简体字与使用繁体字,都能够传承华夏文明。华夏文明,包括整个人类文明发展演变到今天,其实都有一个删繁就简的过程。
不仅如此,较繁体字而言,简体字更容易识记学习与书写运用。作为易学好用的工具,简体字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了解与熟悉中华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与普及华夏文明。不论是作为文明载体,还是作为表达工具,繁体字到简体字的演变,只是载体和工具状貌的变化,并不会构成对文明内涵的损害与削减。
涂启智
——摘自《光明日报》
反方:
简体字违背汉字艺术性
“不知道是凑巧还是不凑巧,汉字简化后,亲不见,爱无心,产不生,厂空空,无麦,运无车,导无道,儿无首,飞单翼……”想必很多人在网上都看过这个段子。2009 年全国两会,政协委员潘庆林就曾建议:全国用10 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潘委员的理由是,简化汉字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
著名学者、作家、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王文元同样是繁体字的拥趸。他认为:“繁体字遭刀砍斧劈后,腴肉不存,仅存瘦骨。新生代只能用简化字书写或记录‘现在’发生的事情,而不可能阅读‘过去’的大量信息。20 世纪50年代之前的文献变成‘天书’。再过50 年,除非专家,在中国就再也找不出能够诵读经史子集的人了。下一代人面对精神美食、千年佳酿,停杯投箸而不能食。是不可忧,孰可忧?”
孙川川等整理
——摘自《东方今报》
栏目主持:蒋安春
上一篇:农民可拿耕地“户口本”作抵押贷款
下一篇:实名购汽油疗效待观察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