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肚胱:吃出牛骨的鲜味
切好的肚领和百叶放到浓香的牛汤里煮熟。
一谈起吃“牛”,许多人都想起涮火锅牛肉、牛腩煲、牛肉丸,在和平县城里,说起吃牛肉,除了当地著名的全牛宴之外,还有一种风味小吃让市民们常常挂在嘴边——牛肚胱。牛肚胱这种小吃在和平当地已有几十年历史,目前喜欢吃的人越来越多,成了和平的地道风味小吃。
宰牛佬转行卖小吃
在和平县城要寻找味道正宗的牛肚胱,一问路人,他们都会直指位于县城江边的深记牛肚胱店。前天上午,记者来到这间普通的饮食店里,发现店里已经坐满了食客,店门口3 个烧炭的火炉上,放置着3 个煮汤的大锅,伙计揭开锅盖,香气扑面而来。今年50 多岁的店主袁海深告诉记者,他小时候是和平县大坝镇鹅塘村地地道道的 “放牛郎”,20 多年前自己在县城帮人宰牛,如今又做起牛肚胱的小吃生意。
袁海深说,上世纪90 年代,和平当地人除了吃牛肉外,在县城的街边上还有人担着箩筐,吆喝着“卖牛肚胱咯”的叫卖声,应和一声担子就停下来,打上牛汤和牛肚一碗,随吃随走。“那时候不像现在有一次性碗筷,都是在路边吃了就走,1988 年、 1989 年那时候一碗才两三块钱。”那时在老家,袁海深从事宰牛,发现牛肉有人买牛肚却没人要,但县城却有人在吃牛肚,正是这样的想法,袁海深于是想 “去卖牛肚好了”。1994 年开始,这位年仅30 岁的宰牛佬便在县城搭起简单的棚子,一个煤炉,一副刀具,开始改行卖起小吃—— 牛肚胱。
能吃出牛骨鲜味
明明是牛肚,为什么这种东西却叫“牛肚胱”?袁海深从盆子里抓起一个牛肚,告诉记者,质佳的牛肚上有一个圆圈,这个圈的颜色比其他部位稍为鲜亮,有点像光圈的样子,所以老一辈人便把牛肚叫“牛肚胱”。
采访当天,记者见识了这种颇受欢迎的风味小吃的做法。 “牛肚选材很重要,又大又厚的牛肚比较好。”袁海深说,选好牛肚之后,要放在盆子里用清水浸泡半个钟头,以减小牛肚硬度。牛肚中运用最广的为肚领和百叶,把泡好之后的牛肚切开取出牛肚领和牛百叶,并沿着顺序将牛肚领和牛百叶切片,“牛肚领大概切四五厘米的长度,适合食用。”
如果用牛肚领和牛百叶汆水后,仅仅加入生抽、花生油食用的话会淡而无味,所以要用牛骨汤做汤底。袁海深揭开放在店门口的3 个大锅,“这便是用来做汤底的牛骨汤。大概一锅一百多斤,熬好之后只加入盐和胡椒粉,不加其他东西,主要是将牛骨的味道熬出来作为汤底,让牛肚能吸入汤味。”袁海深说,像这么大的一锅汤,每天能卖掉四五锅。他说,将切好的牛肚领和牛百叶放在沸腾的汤里煮上三四分钟即能出炉,捞上来倒入碗里,再加入牛汤撒上香菜,这份能吃出牛骨鲜味的小吃便到了食客面前。
将“牛”缘延续下去
如今,在和平县城卖牛肚胱的人越来越少,不过袁海深自己的生意却是越做越旺,在和平县城里他已经开有两家吃牛肚胱的店面,而且基本上每天24 小时都是开着。袁海深说,不管夏天冬天,来吃的客人络绎不绝,甚至大年初一都要开门做生意,日常每天可以卖出一百多斤牛肚,逢年过节或者旅游旺季,一天可以卖出两百多斤。
“晚上一般吃宵夜都会过来这里,有外地朋友过来玩也带过来这里吃,牛肚很有嚼劲,就这个老板做得比较久,很多人的门店都做不下去了。”食客黄先生说。从宰牛到经营与牛有关的小吃,采访中袁海深似乎觉得自己与 “牛”结缘,“会把生意交给儿子,我自己一手传下来的东西,总不能一下子就丢了。”
本报记者 吴奕镇 文/图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