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四处奔走搜资料 历时三年笔耕不缀 老人撰写出村志

    和一般老年人退休后侍花弄草或打麻将消遣不同,龙川县紫市镇仁里村一群退休后定居在广州的耄耋老人迷上了为出生地的小村写村志。他们出钱出力,耗时3 年,行程5000 公里,上个月终于大功告成,编辑出一部19 万字的《仁里村志》。他们编写村志的目的非常简单:“让后人记住仁里村的历史,激励后人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撰写村志为家乡存史

     “不少年轻人对村庄的历史知之甚少,为了让后人更好地了解、记住历史,知晓村庄的变迁,于是有了写村志的念头。”谈到为什么要写村志时,定居在广州的退休老人张日煌如是说。

     在2010 年春节后举行的一次老乡聚会上,张日煌向定居在广州的仁里村人提出了写村志的设想。没想到,提议一出,立即得到众人的一致赞成,大家认为,仁里村的历史变迁、人文轶事、风土人情不能被岁月湮没,要把这些东西都整理出来,传承下去,让大家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于是,张作相、张荣初、张桥林、张湘林、张华林等9 人纷纷加入到撰写村志的队伍中来,他们承担起搜集村史材料的所有工作。

     “我们当中年纪最小的有75 岁,年纪最大的95 岁,虽然年纪大,但大家干起活来却是认真劲十足。”今年近80 高龄的张荣初对记者说,为了编写村志,本应含饴弄孙的老人们都变得忙碌起来。

     四处奔走搜集资料

     编撰村志需要了解和掌握大量的资料,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张荣初、张作相、张桥林等人分工合作,有时,为了得到第一手详实的资料,有时为了一个数字,他们不厌其烦地多次进行核实,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让村志的记载准确无误,并尽早面世。 “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不仅要走访村里知情的人,还要到惠州、老隆、深圳等地寻找了解仁里村史的人搜集资料。”张荣初说,要撰写全面详实的村志,困难很多,工作繁重,但倔强的老人们没有一个打退堂鼓,他们不顾年老体弱,奔走各地了解情况,以顽强的毅力一直坚持下来。

     在近3 年的编写时间里,老人们将村志的编写当作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他们怀揣纸笔,四处收集资料,行程5000 多公里,召集各种会议50 余次,寻找知情人提供线索,作了大量考证、发掘、校验、梳理等工作。张桥林、张日煌、张湘林均患严重心脏病,在写村志前,3 人因行走不便而很少外出,为了编写村志,他们也一样各地奔走。83 岁的张择善不但提供很多资料,而且还捐款两万余元做编辑费,其他参与编写的人也是出钱出力,为村里文化建设作贡献,大家乐此不疲。

     六易书稿村志终成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 年努力,六易书稿,上个月《仁里村志》终于成稿,并交付印刷厂排版。村志的出版不仅为村民们献上了一份宝贵的文化大餐,也为地方志提供最丰富详实的材料。

     《仁里村志》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分为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人物、诗文六篇,按照篇、章、节、目编排,共34 章、68 节,有19 万字,86 幅图片。村志出版后免费发给仁里村乡亲及外出乡贤,一户一册。村民们认为,《仁里村志》是仁里村发展、变迁的历史见证,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让仁里人真正了解了村里的历史,对未来的发展大有启发。

     本报记者 戴湄






上一篇:小偷徉装买香烟使“调虎离山计”洗劫小店前台钱柜
下一篇:推出便民服务 打造清风海事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