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处奔走搜资料 历时三年笔耕不缀 老人撰写出村志
撰写村志为家乡存史
“不少年轻人对村庄的历史知之甚少,为了让后人更好地了解、记住历史,知晓村庄的变迁,于是有了写村志的念头。”谈到为什么要写村志时,定居在广州的退休老人张日煌如是说。
在2010 年春节后举行的一次老乡聚会上,张日煌向定居在广州的仁里村人提出了写村志的设想。没想到,提议一出,立即得到众人的一致赞成,大家认为,仁里村的历史变迁、人文轶事、风土人情不能被岁月湮没,要把这些东西都整理出来,传承下去,让大家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于是,张作相、张荣初、张桥林、张湘林、张华林等9 人纷纷加入到撰写村志的队伍中来,他们承担起搜集村史材料的所有工作。
“我们当中年纪最小的有75 岁,年纪最大的95 岁,虽然年纪大,但大家干起活来却是认真劲十足。”今年近80 高龄的张荣初对记者说,为了编写村志,本应含饴弄孙的老人们都变得忙碌起来。
四处奔走搜集资料
编撰村志需要了解和掌握大量的资料,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张荣初、张作相、张桥林等人分工合作,有时,为了得到第一手详实的资料,有时为了一个数字,他们不厌其烦地多次进行核实,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让村志的记载准确无误,并尽早面世。 “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不仅要走访村里知情的人,还要到惠州、老隆、深圳等地寻找了解仁里村史的人搜集资料。”张荣初说,要撰写全面详实的村志,困难很多,工作繁重,但倔强的老人们没有一个打退堂鼓,他们不顾年老体弱,奔走各地了解情况,以顽强的毅力一直坚持下来。
在近3 年的编写时间里,老人们将村志的编写当作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他们怀揣纸笔,四处收集资料,行程5000 多公里,召集各种会议50 余次,寻找知情人提供线索,作了大量考证、发掘、校验、梳理等工作。张桥林、张日煌、张湘林均患严重心脏病,在写村志前,3 人因行走不便而很少外出,为了编写村志,他们也一样各地奔走。83 岁的张择善不但提供很多资料,而且还捐款两万余元做编辑费,其他参与编写的人也是出钱出力,为村里文化建设作贡献,大家乐此不疲。
六易书稿村志终成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 年努力,六易书稿,上个月《仁里村志》终于成稿,并交付印刷厂排版。村志的出版不仅为村民们献上了一份宝贵的文化大餐,也为地方志提供最丰富详实的材料。
《仁里村志》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分为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人物、诗文六篇,按照篇、章、节、目编排,共34 章、68 节,有19 万字,86 幅图片。村志出版后免费发给仁里村乡亲及外出乡贤,一户一册。村民们认为,《仁里村志》是仁里村发展、变迁的历史见证,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让仁里人真正了解了村里的历史,对未来的发展大有启发。
本报记者 戴湄
上一篇:小偷徉装买香烟使“调虎离山计”洗劫小店前台钱柜
下一篇:推出便民服务 打造清风海事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