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十里不同音 同是客家话龙川话和平话沟通起来不方便

    9 月11 日至17 日,是第16 届全国普通话宣传周。记者调查发现,就在普通话在河源越来越“普通化”的同时,人们的交流中使用客家方言频率大大减少,加之地区间人口流动频率增加,很多人特别是学生们,已经很少用甚至不能用客家方言交流了。当普通话普通化之后,方言将何去何从?

     语言已不再是障碍

     老家在湖南的罗莉在来河源工作之前,一直担心语言会成为她在河源工作生活中的一大障碍, “因为知道这边是客家方言区,”但来了之后,她惊奇地发现,自己的担心完全多余,“同事之间的交流都是用普通话进行,会带点本地音,但完全不影响正常沟通交流。” 而在生活中,她向记者谈及在市区的问路经验,“上了年纪的人可能会听不懂普通话,有的能听懂,但说不好,所以现在有经验了,问路的时候要找年轻人。”

     不过,来河源小半年的罗莉现在倒对客家话产生了兴趣,她会不时地跟同事学一两句客家话,“挺好玩的,有时候一群朋友一起交谈,但本地化的朋友间聊着聊着就蹦出客家方言,我又听不懂,感觉自己融不进朋友圈子,如果以后能学会用客家话简单地进行交流,可能能更好地融入这边的生活吧!

     普通话,普通化

     “不少河源本地人之间的交流也不都用客家话,”罗莉每天乘坐公交车上下班,她告诉记者,在公交车上,除了上了年纪的老人,年轻人的交谈大多使用普通话,虽然言辞用语中带着客家腔调。

     而在公园里,记者更是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些带着小孩来公园玩耍的家长,家长间的交流使用的是客家话,而跟小孩的交流则用普通话。家住茶山公园附近的李玉告诉记者,她认为从小跟孩子用普通话交流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以后说普通话会标准些,不会受方言的影响。”

     而家住丽日购物广场附近的王洋洋一家的语言使用情况则更为复杂,她母亲是和平人,父亲老家又在龙川,她告诉记者虽然和平话和龙川话同属于客家话语系,但存在词汇和语音方面的一些差异,所以沟通起来会有些不方便;王洋洋因为在外婆家长大,所以会说一些和平话,但上学后,特别是在北方上完大学回家后发现,自己也更习惯用普通话进行交流,“我们家的通用语为普通话,之前我和妈妈交流的时候还用到和平话,上大学之后,再用和平话交谈时,会觉得怪怪的,索性就都讲普通话咯,反正都一样嘛!相互能听懂就好。”

     方言保护日益受重视

     随着不同地域间的沟通越来越频繁以及人口流动的增加,普通话作为沟通交流的工具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和普遍认可;但一个地方的方言,承载其上的历史文化讯息又极其丰富,乡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更透露出一种情感维系,正因为如此,保护方言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

     在市区茶山公园,经常能听到老人唱客家山歌,一曲之后,能赢得围观的年轻人阵阵掌声,但他们中鲜有人会唱客家山歌,“他们多数不会了,客家话都说不全咯!”一姓李的老人告诉记者。

     李姓老人的话道出了客家方言的真实处境,不少居住在市区的年轻人对客家话的熟悉度正在下降,但值得庆幸的是,对客家方言的保护也日益受到了重视,在市区公交车上,人们能够听到地道的客家方言。从今年3 月开始,市区部分公交车实行普通话、客家话(龙川佗城话)双语语音报站系统播报站点,在方言区日渐成为“语言孤岛”的大背景下,这一举措显示出别样的意义,它被看作是传承客家文化,尤其是保留原生态河源客家话的具体措施。

     不过,在普通话普及和方言的保护之间,如何维持平衡,还需要人们更多地关注和研究。

     本报记者 刘秋香



相关热词搜索:方言 客家话


上一篇:“河源好医生”评选活动网络投票结束 40多万人次参与
下一篇:沿江东路防洪堤上垃圾桶等设施人为破坏严重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