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谢屋背遗址发掘出3座先秦墓葬
考古工作者正在精心复原出土文物。
核心提示: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今年8 月开始,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以及和平县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对谢屋背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田野发掘阶段工作自8 月31 日开始到10 月14日结束,历时一个半月。
昨日,和平县博物馆馆长吴更生告诉记者,发现先秦时期墓葬3 座,宋元时期墓葬1 座,先秦至宋元时期的灰坑28 个、灰沟4 条、柱洞71 个,清理出土了一批先秦至宋元时期的陶、瓷、石器,为了解粤北地区古代人类文化提供了一批新的资料。
发掘面积479平方米
据和平县博物馆有关资料显示,谢屋背遗址位于和平县大坝镇上正村,海拔202 米,遗址东西宽约56 米,南北长约113 米,总面积约6328平方米。
昨天,和平县博物馆馆长吴更生告诉记者,在位于遗址东南部的断崖附近日前已建立永久测量基点,总发掘面积479 平方米,发现先秦时期墓葬3 座,宋元时期墓葬 1 座,先秦至宋元时期的灰坑28 个、灰沟4 条、柱洞71 个,清理出土了一批先秦至宋元时期的陶、瓷、石器,为了解粤北地区古代人类文化提供了一批新的资料。
为何选址谢屋背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高级讲师金志伟介绍说,该遗址是和平县博物馆在1991 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的,2009 年再次复查,明确是一个先秦时期的人类形成的文化堆集。这个遗址的面积比较大,地势相对比较平缓,附近山头散落了不少先秦遗物,相对于其他地方来讲,能够采集到的文物比较丰富。希望通过发掘能够了解到当时更多的文化信息,所以选择了谢屋背先秦古遗址。
古墓研究价值高
据金志伟介绍说,这次发掘的面积不大,出土的随葬陶器是比较有特点的。本次发掘中,尤为重要的收获是清理出土的3 座先秦时期的墓葬,这3 座墓葬平行排列,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葬的长宽比约4:1,其中两座墓使用红烧土块作为墓室填土,这种做法在广东省同一时期墓葬中比较少见。
3 座墓葬中出土的随葬陶器均为软陶器,包括圜底陶罐、豆、圈足盘等,部分陶器的器表装饰细绳纹,这批陶器中部分陶器的器型在广东地区尚属首次发现。这3 座墓葬从其随葬陶器的形制看,初步推断其时代为商时期或更早。
为复原先秦文明提供证据
“东江文明”已提出有年,但相关研究成果还不多。因历史文献的记载极为有限,要揭示当时岭南先秦百越方国的起源发展情况几无可能,只能依靠考古的新发现。迄今为止,在北江、东江、西江诸流域各地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文化遗存已不算少(如和平城郊龙子山、龙川、始兴旱头岭、乐昌对面山等地),这为复原先秦时期岭南的百越方国文明提供了可能。
和平会不会有古国的存在?以前,有专家猜想,和平古遗址如何丰富,可能有古国的存在。不过,金志伟分析说,不会有国家的存在,因为多个文献记载,这个地方都没有过国家。如果形成一个独立的文明的核心地区,那么需要一个等级比较高的建筑和等级比较高的器物构成,“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家的大事,重在祭祀和军事。然而,根据目前出土的随葬器物,没有一件用于祭祀用的礼器,比如青铜礼器如鼎之类和平并没有发现。
金志伟说,这次主动性发掘出土的随葬器物对东江流域及其邻近地区的岭南先秦文化遗存作进一步的区系类型和分期研究,考证出这些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的源流谱系,为重现岭南的百越方国文明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他分析说,从出土的随葬器物来看,和平大坝谢屋背古遗址至少从商时期就有人在这里定居,他们当时受到了来自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双向文化的影响,这从这次出土的随葬器物可以看出。在东周时期,和平先人与大珠江流域的联系也比较密切。 网友报料详见河源民生论坛:http://bbs.hynews.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40294
本报记者 张涛 特约记者 吴建章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