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房 石灶 石桥 石路 和平县一村落堪称“石头村”
刘镜环正在采石。
和平县下车镇兴隆村是我市唯一拥有“一门三进士”殊荣的省级古村落。让人称奇的是,兴隆村内存有多座的古石桥非常坚固,在短短6 公里长的兴隆河上,就有7 座石砌桥梁,堪称一个村级石桥“ 博物馆”。这么多石头哪来的呢?原来都是兴隆村自产的。这些石头的“大本营”就是兴隆村石勿自然村。
日前,记者来到石勿自然村,在村落弯曲的幽径中行走,看见的是石墙夹着石路,石路缀着石房,俨然一个用石头塑造的迷离世界。房是石头建,路是石头铺,村边水渠是石筑,村子围墙、菜园是石垒,石桥、石墩、石磨,连有些老屋内的炉灶都是石头筑成的。
历史久远的石头村
在和平下车镇众多古桥中,有确切年代记载建造的当属“五眼桥”,该桥距今有274 年,连接着广东、江西两省,是“江广通衢”的历史物证,也是古代建筑的“活标本”。据记载,这座石桥的取材均来自石勿村。
在村里,村民最引以为豪的就是石头。“林寨古村落四角楼的石头就是我们村产的,当时可以说整个和平县所用的石头都是我们村供应的,还一度卖到了定南、兴宁的一些地方。”说起这些久远的采石历史,村里一些老辈人显得很是自豪。今年47 岁的刘镜环是村里现有的为数不多的石匠好手。他的手艺巧,家中石门槛、石门墩、石门框、石凳、石椅、石桌、石茶几,样样皆有,甚至养鱼的鱼池也是用石头砌成的,他的家也称得上是一个小型的“石艺展览馆”。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石匠是一门很吃香的手艺。就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的成年男子还有很多是石匠。石匠这门手艺触及到生活的各个领域,除了大规模的石路、石墙外,石臼、石磨、石槽也是无所不包的。可是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建房、筑路的材料被砖、水泥等替代,钢筋水泥、红砖绿瓦,正替代了乡村的石头,石匠这门行业便慢慢地退出了舞台。一些石匠或改行,或休养在家。
石头村逐渐被遗忘
与石匠这门行业一样,久负盛名的石勿村也失去了以往的喧哗。村中一些漂亮的小楼替代了石屋,原来进入村口的石路由水泥路替代。
记者走访石勿村,令人称奇的当属那些保存完好的石屋。村民搭建的石屋,多是随心所欲,有的石块横放往上叠砌,有的斜着砌,大石块和大石块之间用小石块补缝加固,连木质的梁柱也特别讲究自然,用在石屋里还是保持原来的形状,没有刻意修整过。整个石屋显得更加硬朗而厚实凝重,极具质感。从久存的石墙可看出,大多以大块、整齐的石头用来打墙基,然后按照石头的大小逐级向上排列, “人字”与“品字”两种牢固砌法较多呈现。
记者临离开时,夕阳正从石屋屋缝透过,墙角随处可见石头做的物件,如石臼、石槽,像镀了一层金光,呈现出图画般的古朴之美。风雨沧桑数百年的石勿村,如今正被人们所遗忘。
张涛 朱建明 袁道文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