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耕读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他卖房回乡建起书画艺术馆

成木源艺术馆落成当天吸引了众多群众。

    24 日,连平县高莞中平村,伴着一阵阵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历时 2 年零4 个月的成木源艺术馆宣告落成。十里八乡的父老乡亲闻讯赶来,一些外出乡贤也专程回乡参观。众乡邻像追明星似的簇拥着艺术馆的主人——今年64 岁的成木源,纷纷向他表示祝贺。

     挖池明志

     “文武铸铁汉,德艺留世间。” 这是成木源艺术馆门口的一副对联。这是他大半生的真实写照。 1970 年,时年20 岁的他入伍武汉空军某部服役。1985 年转业到湖北省宜昌地区工作,1993 年调至河源市粮食部门工作,但不久后下岗自谋职业。他凭着自幼练习书法打下的基础,苦练书法艺术和书画装裱,始学颜真卿《颜勤礼碑》《祭侄文稿》,后研讨临习于右任标准草书,笔法,笔意颇具风格。在河源书法界甚有名气。

     在家乡盖艺术馆,是缘于 2009 年暑假一次回乡经历。成木源说,那年暑假,他照例回乡探望父亲,看到村里一些小孩子无所事事,整天东游西逛,有些甚至还摸起了麻将。这让经常搞书法艺术创作的他感到很是痛心。他想,城里的孩子可以上书法培训班陶冶情操,而乡下的留守孩子却这样虚度光阴,如果引导不好,还会走上歧路。自己回乡办个艺术馆,业余时间让家乡孩子学学书法,多好啊。这一年,他刚满60岁。

     记者在艺术馆门口看到一个用栅栏围起来的石灰池。石灰池不大,只有4 个立方,四壁上面铁锹挖过的痕迹历历在目。成木源说,这就是过六十大寿那天做出了回乡建艺术馆的决定,第二天就回到老家挖池以表心迹。他一个人足足用了两天时间,一锹一锹地挖了这个石灰池。

     卖房建馆

     他初步估算了一下,在当地建一座艺术馆至少需要35 万元。他把城里仅有的一栋房子卖了19 万元,才刚刚筹够了一半多一点儿。说起这事,妻子吴惠霞至今还有些心痛,儿子曾在北京求学八年,家里当时仅依靠卖画装裱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很艰苦,也不敢打房子的主意。这次为了老成的心愿,为了老家的孩子们,把房子卖了,也值了!

     建艺术馆,最头痛的事还是资金。成木源想了很多办法来节省经费,把自家老房子拆了在老地基上盖馆,还要少请或不请工人。年过花甲的夫妻俩当小工,给砌墙师傅搬运红砖、搅拌石灰。成木源说,不敢找人,经费紧张,请小工一天就得100 多元。就这样,历时两年多,投资37 万元的艺术馆今年9 月才最终完工。

     艺术馆不大,每层面积不超过 70 平方米。一层放置了32 块碑刻,主要是汉朝书法名家成公绥的典故,以及成氏家族的一些祖训;二层主要展览他收藏的80 多幅名家作品。24 日开馆那天,很多到现场参观的群众,都是第一次看了这么多书法作品,称赞说“真是大开眼界”。“在边远山村,以个人名义建起这样规模的艺术馆,这在河源是第一家。成木源,可谓德泽乡梓,艺润农家。这不简单,更不容易!”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文锋参观后说。

     “他是我们连平人的骄傲,是我们退伍老兵的楷模。”说起成木源,今年60 岁的老战友叶发明说。人人都说城里好,不说吃好穿好,就是走个路也方便,钻破脑壳儿都想进城,然而在城里呆了大半辈子的老成,为了农村的孩子却把城里的房子卖了回乡盖艺术馆,令人敬佩。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成木源告诉记者,书画艺术不只要在城市弘扬,在农村这个大舞台,同样也要得到弘扬。之所以不惜牺牲一切,即便把城市房子卖了,把精心收藏的名家作品卖了也不惜,就是为了把这件有益于孩子的事儿做好。

     本报记者 张涛 文/图



相关热词搜索:成木源艺术馆 书画艺术馆


上一篇:今年成人高考成绩本月27日揭晓 可采取多种方式查询
下一篇:瘾君子为筹钱吸毒疯狂飞车抢夺10余起 被民警抓获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