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健康 > 阅读新闻

夏秋交替时的养生之道

     立秋已过,预示着夏天已经慢慢离去。在“秋老虎”肆虐横行的天气里,尤其要防备夏秋高发病的“侵袭”。譬如感冒、腹泻、气管炎等疾病,是需要高度警惕的。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夏秋交替季节中应该注意些什么?秋天,该怎样来养生?大家该怎样去调整?

     疾病预防

     胃肠疾病:夏秋之交多发胃肠疾病,有胃病的人要注意保暖,饮食以温、淡、素、鲜为宜,定时定量,少吃多餐,不吃过冷、硬、烫、辣、黏的食物,戒烟禁酒。

     感冒:立秋后温差大,容易着凉,着凉后身体抵抗力下降,导致病菌乘虚而入,是感冒的主要诱因。夏秋之交要注意防寒,室内注意通风。身体健康的人,常用冷水洗洗口鼻,有助于预防感冒。

     脑血管疾病:寒气与燥邪相结合,使血管收缩,导致脑血管病变增多,很容易诱发中风。特别是中老年人,立秋后应注意多摄入含蛋白质、镁、钙丰富的食物,可有效地预防脑血管疾病。进餐时防止过饱,晚餐以八分饱为宜。

     呼吸道疾病:季节变化时,呼吸道防御能力差的人很容易得病。因此,立秋后应特别注意防范呼吸道疾病和肺病。老幼等体弱者需注意锻炼,加强营养,保持轻松心态也很重要,时常大笑能增加肺活量。

     手足口病:夏秋之交小儿手足口病多发,4 岁以下的宝宝容易得这种病。手足口病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粪便等感染,因此应做好宝宝日常用具的消毒,教孩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腹泻:秋季病菌繁殖快,食物易腐败,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大肠杆菌肠炎等肠道疾病的多发季节。同时,经炎夏消耗,入秋之后,人体消化功能下降,肠胃系统很容易出现功能失调的状况,肠道抗病能力减弱,若有不慎,就会出现胃部不适、消化不良,甚至会引发腹泻。

     夏秋养生

     秋天养阴:现在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再加上大家生活居住的环境,尤其是频繁生活在钢筋水泥建筑里,离土壤越来越远,吸取的地气不足,会影响到机体的阴阳平衡,使得体内的“阴”相对不足。秋天养阴的话则需要:多喝水。中医认为水为阴气之源,所以秋季应该多喝水。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漫步田野、山村、公园,都有助于养阴而调整机体阴,这就是大家常说的多接地气。汗出过多就会损人体之 “阴”,所以秋季锻炼身体时,还要防止运动过度,避免大汗淋漓。

     留意调理脾胃:夏秋交接之时,要特别注意饮食方面,稍不小心就有可能肠胃闹毛病。所以立秋之后最好尽可能地少吃寒凉食品或生食大量瓜果,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应该多禁忌。夏秋交接,调理脾胃应该侧重于清热、健脾,少食多餐,多吃熟软开胃易消化的食品,少吃辛辣刺激等油腻类的食品。秋季调理一定要注意清泻胃中之火,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补。

     防秋乏:防秋乏的最好办法就是,首先要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比如跑步,爬山等有氧运动。然而要留意,秋季并不是一个适合进行高强度锻炼的季节,应循序渐进,以免适得其反;其次就是保持充足的睡眠。

     留意防燥:秋天雨水较少,天气干爽,人体容易虚火上延出现 “秋燥”。比如皮肤干燥,多有咳嗽,鼻乃肺之窍,所以鼻干燥在立秋之后尤为常见。“木之为舟,无水不行;治燥之法,以润为贵”。想防秋燥,要在饮食上多加调理,比如适量地喝淡茶、豆浆等。适当地选食一些能够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品,比如梨、甘蔗、荸荠、百合、银耳等。若是肠燥,则需要多食蜂蜜等对润肠有作用的食品。






上一篇:用劣质日化用品易伤皮肤
下一篇:藿香正气水巧治6 种病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