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情感激发

    【摘要】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不仅需要有知识储备,更要你怎样让学生充分了解文学作品的人物和历史背景,把握课文的情感因素;要善于抓住学生情感对立性的表现,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使学生的情感向着有益的方向发展;要善于创设意境,“以境动人”;要善于表达内心的情感,有效地感染学生,做到“以情动情”、“以形育人”。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情感

     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感教学,用自己浓烈的情感感染学生,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激发起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来获取教学的最佳效果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上唤起学生情感动力。那么,怎样才能点燃学生心灵情感的火花呢?现将我多年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如何激发学生情感教学与大家共享如下:

     一、让学生充分了解文学作品人物和历史背景,把握情感因素

     “文章不是无情物”。翻开最新语文教材,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充溢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同志亲友的真挚情意,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这些作品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定要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诸葛亮《出师表》中作者的耿耿忠情,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的爱子深情等等,文中无不奔涌着浓浓深情。南朝梁时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之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披文以入情”,在这种“情”的熏陶、冲击、融汇之中,身临其境,方能“沿波讨源”达到“其言皆出于吾之口,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境地,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即使在让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也应伴随着种种情感活动,感之愈深,知之愈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只有在肥田沃土上,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二、抓住学生情感对立性的表现,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在一定情境中,人们常常会出现两种相对立的情感,如喜(怒)、哀(乐)、爱(恶),同时,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又常常可以互相转化。实践证明,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常常能够尽量避免学生消极性质的情感产生,而激起学生积极性质的情感,促进学生学好语文。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面对学生都要保持心平气和的姿态。在教学《小巷深处》这篇课文的时候,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课堂上不要怒骂学生,不要高声数落学生,但,严格要求学生。如:语文书面作业和作文都要写得工工整整,若不符合要求,在课堂内,要会轻声对学生说:“××同学,这次作业(作文),请你重新写好再交来。”他虽然没说一句责备的话,说得很平静,但学生听了很觉内疚,实在非重写不可。这是一种关爱的力量,然后联系《小巷深处》的母爱,它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最崇高、最美好的。母爱像阳光一样,在学生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学生体会母爱,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三、创设意境,“以境动人”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情感中的情境性。学校、班级情境中的各种因素,比如环境、课堂气氛、音响效果等等对情感的产生有综合性的作用。有经验的语文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巧妙地创设和谐的情境和气氛。我讲授朱自清的《春》一课是这样导入的:“春天是一缕轻轻吟唱的和风,一捧温暖明亮的阳光;春天是声声婉转清脆的鸟语,片片馥郁醉人的花香;春天是青青草尖上的一颗露珠,红红花朵上的一抹彩霞;春天是种子破土时拱动的力、树木拔节时喧响的节奏;春天是孩子脸蛋上的天真无邪、姑娘面颊上的秀美羞怯;春天是我们用汗水、勤劳和智慧栽种的一茬茬的希望、梦幻和理想。让我们一同步入《春》的艺术境界中去吧!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而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也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排比结构的导语以诗的抒情笔调和优美的语言创设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象,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并带着春的喜悦走进《春》的艺术境界。

     四、表达内心的情感,有效地感染学生,做到“以情动情”、“以形育人”

     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情感可以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教师在学生心中有着崇高而神圣的地位,教师的情感就更能感染学生。因此,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以亲切感,信任感,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心,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同时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热烈高涨的情绪,绝不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声情并茂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与作者的感情真正实现沟通。另一方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必须用蕴含在课文中的高尚的思想感情,结合自己健康的真情实感去叩击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具有魅力。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一上课就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感情说:“这篇课文是一首歌颂伟大祖国的赞歌。祖国,一提起这神圣的字眼,崇敬、热爱、自豪的感情就会充盈胸际,奔腾欲出。我们伟大的祖国有几千年的古老文明,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有无数令人神往的名山大川,还有以勤劳勇敢著称的各族人民。每当提起这些,心中就会激荡起热爱祖国的感情……”老师用作者和自己的爱国主义真实情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努力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发掘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寻求作者的感受,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悲欢、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这样教师教学中才能释放自己的感情,才能使学生忘身于作者的情感轨道运行,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的心灵荒原开出灿烂的情感之花,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上一篇:班主任教育之假期安全
下一篇:新课程下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