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被拐卖到东源蓝口的揭阳男子18年后回家认亲
18 年后,郑雄坤终于回家认亲。
儿子的回忆:当时跟着妈妈在出租房附近的夜市卖水果,离出租房不远的地方,我被人拐走,当时是黄昏时间,记得我家里在出租房附近还有一个水果档口……
父亲的回忆:当晚儿子陪着妈妈卖水果,后来说自己要去水果档找爸爸,当时下着大雨,他在路上被拐走……
这是一段跨越了18 个年头的记忆碎片,这也是一段跨越数千公里的亲情对话。2 月14 日,这个在深圳被拐到东源县蓝口镇生活了18 年的揭阳籍小伙子郑雄坤(原名)终于回家了!7 旬的祖父拼命扒开人群,一下子拥住孙子,失声痛哭……
记忆停留在被拐时
“记得家里出租房左边档口右边十几米还有一个建筑工地,我小时侯经常和邻居的小朋友一起去那里玩的。被人贩拐走的时侯记得自己穿白色儿童装,一条带有花纹的裤子,一个30 岁左右的妇女买东西给我吃,还拿玩具枪给我玩,不知不觉她就把我带上面包车了。”
“我记得爸妈天天忙很少陪我们3 个孩子,爸妈出去做生意的时侯,经常把我们关在出租房里面,出租房还有一个女人和我妈妈住在一起的,她也好像有一个孩子。”
这不是一篇学生日记,这是一个儿时被人贩子拐卖的游子, 18 年后,凭着支离破碎的记忆向社会发出的寻亲信息!去年3 月18 日,一篇题为《约1995 年12 月出生1998 年6 月被拐到河源的张铭(男)寻家》(时间为作者模糊记忆,不准确)的帖子出现在“宝贝回家”网的论坛上,发帖人通过文字描述了自己的失踪经过。
帖子很快引起志愿者围观跟帖,并不断有热心的志愿者从其他寻亲网站转来与发帖人描述情况相似的信息资料,供其做比对参考。“张铭”在跟帖中断断续续地还原着童年的记忆碎片——“被人贩子拐到她在东源县的家里一段时间后,又被她卖给现在的养父母家里……”
18 年前在深圳的那个晚上发生的事,郑雄坤记忆犹新,被拐约1 年后,一个80 来岁的老人花了8000 元将他领走,带到了东源县一村庄。老人姓张,膝下有一子已去世,张家断了香火,老人遂买下他当孙子养,此后郑雄坤被改名为张铭,身份证上的出生年月则改成了 1993 年。但郑雄坤没忘记自己的过去,“ 我一直想找回亲生父母”。
初中毕业后,郑雄坤开始到社会上工作。2012 年在东莞打工的郑雄坤,在东莞“ 宝贝回家”网及中国寻人启事网登记了相关信息。2013 年回到河源时,郑雄坤又到东源县派出所报案。
从未放弃寻找儿子
1996 年8 月27 日,郑雄坤失踪半小时后,焦急的郑双平带着家族20 多人寻找,并报案求助,最后都未果,“什么方法都试过了”,郑双平的大儿子称,为了找回弟弟,家人每天都在沙头角一带发放寻人启事,甚至连人家商铺的窗户上都贴了,但都没有见效。
无可奈何下,郑家人找到当地媒体寻求帮助,而在电视台报道此事之后,郑双平接到了两通电话。“我没手机,对方打到我们那的士多,说要回孩子得4 万,并说了交易地点”,孩子下落有了眉目,郑双平一方面赶紧凑好钱,一方面通知了警方。按照约定时间来到交易地点后,郑双平却迟迟没有见到对方露面,事情至此又没了眉目。“这么多年来我们都不敢搬家,就为了有一天他会找回家来。”郑双平当年曾打听到龙岗有一名5 岁的男孩要贩卖,由于信息接近,他让老婆以“ 钓鱼”的方式去接触对方,最后却发现不是亲生儿子。
4 年的寻找耗光了积蓄,郑双平和妻子又开始了工作,但他们仍未放弃寻找儿子。前几年,郑家偶然听说有一个“宝贝回家”的网站,2011 年12 月,郑双平的大儿子在该网站发帖。
18年寻亲梦终圆
他们没想到,1 年后郑雄坤也在同一网站注册并发帖。一边是年轻的儿子苦苦寻找着自己的亲生父母,另一边,他的亲生父母十几年间苦苦寻找自己的孩子。而此时,一场由爱心志愿者组织的寻亲接力赛,才刚刚拉开帷幕。志愿者们通过QQ 群、微博等方式,号召全国各地的爱心志愿者从其他寻亲网站搜索与“张铭”描述相似的寻子信息。随着时间一天一天推移,汇集的相似信息越来越多。
负责联系张铭的志愿者朱伟强介绍,经过3 年跟踪,发现郑双平提供的寻人信息与之高度相似,经过跟进,于今年1 月 26 日安排郑双平和“张铭”见面并进行DNA 鉴定。2 月13 日,鉴定报告出来了,两人确属父子关系,“张铭”正是郑双平的儿子。这一纸鉴定让这个家庭等了整整18年。
“根本没有想到能找到”,郑雄坤惊讶地说,“一见面我就问起老家那些东西,他们都说没错。看到我爸和我哥,第一眼觉得很亲切。”郑雄坤心里很激动,尽管对着父亲还有些不适应。
乡亲们都上街迎接
2 月14 日这一天正值元宵节,对于揭阳市惠来县隆江象湖村的父老乡亲来说,或许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听说郑雄坤要回来,乡亲们一大早就聚集到村头的公路边上翘首企盼,他们自发挂起了“热烈欢迎郑雄坤回家”等横幅标语,还请来了锣鼓和戏班子。
下午1 时多,“宝贝回家”网站广东地区的志愿者护送郑雄坤回家。18 年后,他终于又一次踏上了故乡的土地。“我现在都认得回家的路。”走在路上的郑雄坤尽管已经听不懂家乡的潮汕话,但谈起小时候的一切,他都历历在目:那些年与父母走过的小路,父子携手前去看的潮剧,回家路上必经的祠堂……
一路上,郑双平夫妇不断向乡里邻居介绍归来的儿子。东家的大婶儿来了,西家的大伯来了,在这个操着满口普通话的游子面前,他们一个个哭红了双眼。人群中,已经70 多岁的祖父,第一个拼命扒开人群,一下子拥住自己的孙子,失声痛哭起来。
夕阳西下,郑家祠堂附近笼罩在浓浓的喜悦气氛里,到处是前来祝贺慰问的邻里乡亲,他们的心里有说不尽的千言万语……
本报记者 吴奕镇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