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仪馆每年送走逾5千逝者 我市仅有2名殡服二级技师
市殡仪馆职工在细心工作,做到让每一位逝者安详美丽地离开。
殡仪馆一直是个“神秘”的地方,这里是人生的最后一站。在这里,陪伴逝者的除了他们的亲人外,还有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对这些工作人员来说,这是一份特殊的职业,他们每天都要面对死亡,要让每一位逝者都能有尊严地离开人世,为此,他们的内心忍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心理压力。
清明节期间,记者走进市殡仪馆,走近这些从事特殊行业的职工,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揭秘他们的故事。
每年送走逾5000逝者
殡仪馆的全套流程包括遗体接运、保存、化妆、火化等。只要接到逝者家属、公安部门等打来的接运遗体电话,工作人员就要立即出动去拉运。市殡仪馆承担了我市源城区、紫金县和其他县区的部分火化任务,该馆去年的火化量达 5000 余具,每天平均有10 多具遗体需要处理,所以工作人员非常辛苦。
火化间是遗体处理的最后一个环节,经过1000℃高温处理后,大约30 分钟的时间,人生终结于一抹灰烬中。阿熊在殡仪馆做过多个工种,火化工是其中之一。阿熊一天曾火化过的遗体最多达到48 具,从早上6 时开始忙碌,一直忙到晚上8 时多。火化炉周边的温度非常高,一天下来,他不知流了多少汗水。
阿熊现在从事遗体美容工作,这与火化工又有些不同,需要更加细心。他说,帮逝者穿衣服也是个技术活,更衣时动作要轻柔,遇到僵硬肌肉或僵死关节,衣服穿不进去,不可使用蛮力,需要耐心地按摩、理疗,一遍又一遍,直到肌肉、关节逐渐恢复常态。类似的动作,即便是逝者的家属,也很少有人愿意去做。
需要超强心理承受力
这份工作不仅辛苦,更需要从业者有超强的心理承受力。送逝者进火化车间,这是逝者与家属最后的临别,在推进炉间的那一刻,家属悲痛欲绝,哭声凄惨异常。阿熊每天要听到很多次这样的哭声,要见到许多场人间离别……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 “ 死亡”这个词一直是人们最忌讳的,殡葬这一职业也无形中染有了异样的色彩。在世俗的偏见里,这些从事殡葬行业的人,他们每天要为遗体化妆入殓,给予每位逝者应有的尊严,自己却被世人打上“ 晦气”的烙印。
5 日早上,在骨灰楼前,前来祭祀的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他在市区文明路准备打的进市殡仪馆,没想到连续拦了 3 辆的士,一听到说要进殡仪馆,就头也不回地走了。可说起打车难,市殡仪馆的工作人员都表示习以为常了。在这里工作了14 年的殡仪馆副馆长宋新明说,打的被拒载的情况他们已经是司空见惯了,很多时候就算有的士肯进来,也是到山脚下的西环路路口就不愿意上来了,从那里步行上来到市殡仪馆还有1 公里的路程。打车难,不仅让工作人员出入不便,有时候,逝者家属要进来也是打不到车,大部分只能是包车进来。
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
阿宋是殡仪服务二级技师,在我市仅有两人,全国二级以上技师也不过300 多人。阿宋说,在所有工作环节中,技术含量最高的莫过于修复面容。比如,一些发生车祸死亡的逝者,因为意外伤害导致面容残缺不全,家属要求入殓师进行修复。阿宋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12 年前,他刚进入殡仪馆工作不久,一位在车祸中去世的逝者被送进市殡仪馆,头部的骨头全碎了,家属希望入殓师能为其修复。阿宋和其他几位入殓师经过整整一天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整个头部的修复。修复完成后,家属特别满意,阿宋也非常欣慰。他说,看到逝者能美丽安详地走完最后一程,这就是对自己最大的鼓励。
市殡仪馆一些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刚进殡仪馆工作的时候,亲戚朋友对他们的工作也不理解,甚至有亲戚朋友结婚都不请他们。在这里工作的年轻人也很烦恼,自己的同学朋友知道他们在殡仪馆工作后,就很少找他们出来玩,找对象就更难了。有的好不容易找到了对象,双方情投意合,没想到,对方的父母知道后,极力反对,最终还是分手了。
采访中,市殡仪馆的入殓师们最渴望得到的是亲友的理解和社会的尊重。其实在国外,入殓师是一个非常崇高的职业。
本报记者 谭兴孚 文/图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