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未觉得自己需要一份晚报 河源晚报改变他想法
叶战祥近照。
往事如烟,转眼7 年多过去了,每当我回忆起与《河源晚报》的情缘,难忘的岁月便在眼前闪现。有人说,“七年之痒”后,在平淡的朝夕相处中,彼此变得熟悉了,人的细胞将完成一次整体的新陈代谢,但是我觉得七年“不痒”,这或许将是我认识一个崭新晚报的机会。
时间要回到2007 年以前,繁忙的案头工作,单位、家庭间的来往穿梭,使我无暇、更无心于杂志、书籍。偶尔外出,旅途中浏览外地的晚报,也许由于行色匆匆,文不入心;也许由于异地新闻事不关己,晚报给我的印象只是普遍的社会关注与民生问题。我从未觉得自己需要一份晚报,更没想到就在我的身边已悄然成长起来了一份属于我们河源人自己的《河源晚报》。
直到2007 年我正式来到紫金县委办从事新闻工作后,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接触了《河源晚报》。展报之余,我不由惊叹:原来在我们身边,竟也有这样一份贴近大众、内容丰富的报纸!于是,当时年轻的我养成了每天早上上班前必须翻阅的习惯。下班回来,顺手取了报纸,收拾妥当后静坐默读,一份充实、一份宁静充溢心间。
每每看到呈现在版面上关于民生、社会热点问题的时候,我都会对晚报人给予深深的佩服之情,这在我第一年的工作中,就能体验到晚报人采访的辛苦。2007 年6 月8 日,暴雨无情袭击紫金,紫金县瓦溪镇境内的九树河河水陡涨,洪水汹涌袭来,该电站拦河坝上的闸门由于断电无法打开,拦河坝告急,电站副坝告急,坝下5000 多名村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随后,我与时任晚报紫金跑线记者廖雪晖等冒着大雨来到瓦溪镇,在水电站旁一直蹲守了6 个小时,实地见证和采访了当地干群英勇抢险的事迹。晚报人深入一线采访的精神、勇气让初次走上新闻工作的我感触良多。
之后,采访的稿子很快见报了,而且还写上“特约记者”的名字,从此我便与《河源晚报》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纸情缘也许注定永久的相伴相依。每次投稿后的几天里,我每天都要把晚报反反复复翻遍,深深地希望上面会有自己的名字。早几年,网络通讯设备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不像如今上网便可以很快找到附有自己名字的新闻作品,而当时我也将这些我共同参与采访并见报的报纸收藏在自己的书夹里。
还记得第一次去晚报拜访时,报社跟现在一样在市区的红星路。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我迎着艳阳来到时任报社社长、总编辑梁伟光所在的办公室。那时候觉得那栋楼的楼梯好高,似乎也在寓意着,新闻的创作之路以及新闻视觉,也是这么高远。从那一次之后,每年年底我都会参加晚报组织的笔会,也在笔会中认识更多与晚报结缘的新闻人,这些朋友在我生活、工作中都给予我很大的帮助。
也是日久生情,也是习惯使然,这么多年一路走来,我对晚报总是情有独钟。每过一段时间,我总提醒自己,好久没给晚报投稿了,该写出点东西来了。前些日子,在得知晚报明年即将创刊20 周年的时候,报社邀请我写下结缘之文,提笔之际,我又想起晚报对我的提点、知遇之恩,让我始终如沐春风、如饮甘露。多年来,墨香伴随我走过了青春年华,走过了我生命中永远值得回味的美好时光。时至今日,尽管我的生活和工作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唯有对《河源晚报》的那份痴情从没改变过,反而愈加笃深。
一路走来,我亲眼见证了《河源晚报》从小到大的历程,也看到了晚报人从老朋友到更换一批富有新鲜血液的年轻人,与晚报人在一起,我总觉得有一股兴奋劲。在《河源晚报》创刊20 周年之际,衷心希望晚报能再创辉煌,办出老百姓爱看的报纸。
上一篇:一人耍酒疯砸车
下一篇:全省高速公路周日起联网收费 上高速路只需交一次费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