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河源晚报很接地气 他愿意继续做晚报最亲密的朋友

      弹指一挥间,河源晚报走过二十年风雨征程。二十年间,从蹒跚起步,到现在深深扎根河源,这份年轻的报纸勤勉专注,一直坚定地恪守贴近民生、服务百姓的办报宗旨。二十年间,作为一名忠实读者,尽管我的工作岗位几经变动,但晚报始终是我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见证了晚报的成长,而晚报也成了我的良师益友。从相识的新鲜,到相知的兴奋,到相伴的默契,一丝一缕,都有我们满满的真心,我为自己二十年的坚守而庆幸,为自己还能继续与晚报一起前行而自豪。

     1995 年,我当时在河源市武警支队机动中队任指导员。二十多岁的年纪,正是多思好学的时候,我喜欢阅读,喜欢文学,尤其喜欢阅读真实的新闻报道。和河源晚报的缘便来自于这种爱好。当年1 月5 日,晚报的前身《东江晚报》创刊了,刚出版发行,虽然只有4 个版,但他很接 “地气”,基本上所有的新闻报道都与河源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让大家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河源每一天发生的各种新事、奇事、趣事,了解河源的变化和改革,这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成为了河源晚报的忠实读者。

     兴趣真是个奇妙的东西。1998 年,我调到市武警支队宣传股,从一开始的爱看新闻报道,到慢慢尝试自己动笔写一些反映部队生活的文字,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我不再满足于当一个晚报的忠实读者,偶尔也会给报社投稿,看到自己写的新闻稿变成了铅字,出现在报纸上,我的心情很兴奋,也很感激,因为我这种兴趣的培养,离不开晚报。

     2004 年,我转业到源城公安分局,由于自己对新闻报道的执着爱好,我被分配到新闻宣传岗位,从此成为了晚报的“资深”通讯员,与晚报也有了更深的缘分。与在市武警支队时一样,我这个晚报的铁杆“粉丝”首先想到的便是推广晚报,在单位增加了晚报的订数,想让每一个基层民警都能看到这份贴近民生、雅俗共赏的报纸。

     从事公安宣传工作,其实不是一件容易事。因为公安队伍中往往是冲锋陷阵的人多,舞文弄墨的人少,一些在基层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民警,身边有新闻价值的事很多,可是喜欢写和能写的人太少,实在是浪费。而且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一些涉及公安机关的失实或负面信息的传播,都对公安整体形象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如何充分运用宣传手段,加强对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正面宣传?这就需要与新闻媒体进行良好的沟通,在这种情况下,我与作为本地主流媒体之一的晚报的接触越发多了。2009 年4 月份,市区发生小孩被拐事件,从而在坊间引发种种谣言,例如“抢小孩挖器官”之类,导致家长和学校人心惶惶,公安面临的压力和指责可想而知。在这个时候,晚报记者深入采访,全程见证民警为侦破拐卖儿童案、破除挖器官谣言所做的种种工作,并用手中的笔忠实地记录下来,用一系列精彩真实的新闻报道,还市民一个真相,也展现了公安工作和民警队伍的形象。

     这只是其中一例。在这十年间,除了积极投稿外,我与晚报历任政法记者通力合作、共同战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些有社会责任感的政法记者不惧危险,走近第一线和受访者,写出了大量市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新闻报道。可以说,随警作战的种种经历磨砺出了一个个优秀的政法记者,民警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形象,也随着他们的文字和镜头走进千家万户。

     相知二十年,岁月在变迁。从创刊时的忠实读者到如今笔耕不辍的通讯员,昔日风华正茂的青年变成了知天命的中年人,但我与晚报的情感始终未变。站在新的起跑线,我愿继续做晚报最亲密的朋友,一起带着梦想出发,携手再前行。

     源城公安分局 黄光明






上一篇:想免费参加体质测定请来报名
下一篇:东源县法院院长昨天意外身亡 现场未发现留有遗书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