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一般的感情 他是晚报忠实读者更是曾经的“晚报人”
“十多年来,这份图文并茂、具有自己特色的报纸,一直伴随着我,增长了我的见识、丰富了我的知识、改变了我的习惯,给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日前,河源万绿湖万泰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董事长赖启灵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自1997 年认识《河源晚报》以来,赖启灵就与晚报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他对《河源晚报》的感情绝非一般人可比,因为他不但是晚报的忠实读者,更是曾经的“晚报人”。
说起认识《河源晚报》的时间,赖启灵记忆犹新,他说,1997 年,他刚住进新房没几天,河源晚报发行人员就上门来征订报纸。那时,赖启灵觉得晚报人很敬业,为了支持他们的发行工作,于是就订了一份,从这时起,他就与晚报结下了不解之缘。赖启灵说,那时候的《河源晚报》版面虽然少,内容也不多,而且每周只有两期,但他却觉得很亲切,因为报纸中记录的都是发生在市民身边的故事,关注的都是老百姓关心的问题,阅读起来很有亲切感。从此,《河源晚报》就成了他每天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并从中汲取了丰厚的营养。
成为《河源晚报》忠实读者的两年后,赖启灵与《河源晚报》有了更加亲密的接触,他通过努力,成功应聘到河源晚报社工作。“在《河源晚报》工作的近两年时间里,我受益匪浅,不但增长了才干、磨练了意志,还结交了很多良师益友。” 赖启灵说,当时的河源晚报社虽然办公条件不是特别好,但大家都是干劲十足,在这过程中,他学习到不少有用的东西,就连节约用水用电的良好习惯都是在晚报人身上学到的。
在《河源晚报》工作时,赖启灵也采写了很多报道,并得到读者的认可。如他采写的龙川贫困优秀学子考上大学没钱上学的报道,报纸出街后,有不少热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使该学子得以顺利上大学;此外,他采写的“市长批示已一年,行路难问题仍未解决,西一路东一巷居民盼路盼到颈都长”一文出街后,立即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并及时得到解决。赖启灵说,晚报报道的事能及时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政府的重视,足以证明晚报的分量。
2001 年,赖启灵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离开报社下海创业,并于当年注册成立了东源万泰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赖启灵虽然不在晚报工作了,但他一直在关注着晚报,并一直订阅《河源晚报》,十多年来从未间断,同时,他还发动身边的朋友订阅《河源晚报》。如今,他在河源晚报社工作期间的《河源晚报》合订本,依然完整无缺地珍存在家中。
作为三家企业的董事长及省、市、县人大代表,赖启灵接触过很多新闻媒体,但是他对《河源晚报》却情有独钟,每次在接受晚报记者采访时,他都觉得很亲切,因为他一直认为晚报人就是“自家人”。赖启灵说,十多年来,他见证了《河源晚报》发生的巨大变化:从一份只在本地发行的“小报”,变成拥有全国发行刊号的本地主流媒体之一;版面由原来的8 个版增加到现在的 16 个版等等。赖启灵认为,晚报社团队一身正气,敢于揭露社会不正之风、敢于与不法人员为敌、敢于为百姓呐喊;同时晚报社还是培育优秀人才的摇篮,在晚报社磨练过的人才遍布全国各地,很多都成为各行业的精英。
对于今后的发展,赖启灵希望《河源晚报》在保留自己灵活多变的特色外,能更多刊登一些适合中老年人看的内容。他说,随着网络的发展,年轻人可能更倾向于在网络上看新闻,而中老年人则还是喜欢从报纸中收获一些信息,因此,他建议《河源晚报》可以开辟一些养生、保健等版面,以吸引更多中老年群体的关注。
赖启灵表示,在以后的岁月里,他将一如既往地订阅《河源晚报》,也期望晚报能继续抒写出自己新的辉煌。
本报记者 戴湄 文/图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