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藏书近两万册 收藏千本小人书成“风景”
在收藏的书籍中,小人书是赖梅松最喜欢的书籍。
在连平县陂头镇金中村伍岭村民小组,有一位75 岁的村民赖梅松。年轻时他爱读书,常常省下钱来买自己喜欢的书,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几十年下来,赖梅松家中藏书已接近两万册,其中早年盛行的小人书(连环画)和民间医书占多数,有很多书籍在市面已是难觅踪影。老人说,藏书中他最喜欢的要数这些小人书,近千本小人书其实藏着他从年轻、成家立业到年老的记忆。
爱读书藏书近两万册
赖梅松的房子在陂头镇金中村,尽管看起来有些显旧,不过里面竟然有近两万册的书籍。谈起藏书,赖梅松老人就回想起1961 年自己从兴宁老家来到河源打工的生活,“那时在林场工作,没电视,也没有娱乐生活,平时爱看小人书。”赖梅松回忆,青年时代的文化生活枯燥单调,小人书几乎成了唯一的精神食粮。
不抽烟,不喝酒,发的工资除了贴补家用外,剩余的就用来买书,这便是赖梅松买书的钱。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本书贵的才几毛钱,小人书才几分钱,发了工资自己就可以买好几本书了。” 每看完一本书,赖梅松都要将这些书放好收藏起来。除了小人书,他也收藏了不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版的民间医药书、《农村百事通》等杂志。
赖梅松告诉记者,自己之所以喜欢看书、藏书,也与自己喜欢文艺有关系,1962 年他参与广东省文艺创作时,被评为“积极分子”。
近千小人书成“风景”
小人书,又称连环画,曾陪伴多少60后、70后度过快乐的童年。如今,这些不起眼的小人书,市面上已难觅踪影,它渐渐成为继瓷器、书画、钱币、邮票之后的第五大收藏。赖梅松说,从早期的《西沙儿女》、《雷锋的故事》、《霍元甲》、《红灯记》,到后期的《葫芦娃》、《三毛流浪记》,这些小人书曾陪伴了几代中国人,承载着许多人儿时的回忆。
“《西游记》、《红灯记》,还有《江姐》、《封神榜》、《投降派宋江》、《唐伯虎点秋香》等,都是很经典的小人书。”赖梅松一边给记者展示他收集的各种版本小人书,一边讲述每一本小人书的内容。赖梅松说,几十年来,这些书一直陪伴着他,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他都是“ 泡”在小人书之中。每一本小人书里的故事内容,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赖梅松将小人书放置在柜子里,每年他都会放置药物防止蟑螂跑到柜子里,“我自己藏书也不是很专业,所以只能这样去保管了”。当地图书馆工作人员得知老人家里收藏有这么多书后,两年前还将图书馆退下来的书柜送给老人用于藏书。
藏书改变他的生活
赖梅松说,小人书是他最喜欢的藏书,因为这类书籍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题材广泛,内容多样、深刻,是以前老少皆宜的一种通俗读物。从1969 年参加工作后,受到这些小人书创作的影响,赖梅松开始创作剪纸艺术,通过参照、对比以及模仿小人书内容的图案,再加上自己的想法,他创作了许多剪纸作品,其中《选良种》、《送茶》、《割猪草》等作品还多次在各种参展中获奖。而收藏的民间医书,他也经常从中查阅偏方,学以致用。
也许是受到父亲的影响,赖梅松的3 个儿子也喜欢上读书、藏书。大儿子赖冬青说,“小时候争着拿父亲的书去看,自己长大之后到其他地方工作,也会帮父亲带些书回来给他看”。如今,赖梅松的二儿子在浙江理工大学教书,小儿子则在珠海一家公司做绘图员,这也成为了老人的骄傲。
本报记者 吴奕镇 文/图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