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街头现实体店倒闭潮”言过其实
核心提示
河源实体店“倒闭潮”并不存在,但新城区不少沿街商铺和商场确实面临经营困境,老城区实体店的销售额也有所下降。对于这种情况,相关人士认为是经济不景气大环境下,电商冲击来势汹汹、商业体量变大、经营者增多等共同导致的结果。
近日,微信平台上接连出现两篇针对河源实体店经营状况的网文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文中“实体店每况愈下、电商将成为主流”的观点,让大家对河源实体经济的发展,甚至会不会出现“倒闭潮”,都产生了深深的担忧。昨、前两日,记者在周末走访市区多个实体商圈,既看到了实体店不景气的现状,同时也看到了实体店经营者欲“破而后立”的决心。
现状
新市区日子有点难
2013 年7 月开业的义乌小商品城在河源有着“小商品航母”的美誉,据说开业后的一段时间内,商品城每天的人流量都在上万、数万人次。然而时至今日,当年的风光却难以再现。
10 日上午,记者还未走进义乌小商品城内,就在商品城入口处的公告栏上看到,15 张“铺位转让”的告示占了公告栏的大半“江山”,而在商品城内,人流量并不多。记者在主营女装的4 楼看到,约有40 间闲置铺位,玻璃墙内空空荡荡,大门紧闭。
“现在是卖女装的旺季,但月利润只有一两千块。网购的人越来越多,批发零售生意越来越难做。”商品城内一卡门店的蓝女士早在几个月前就贴出了转让告示,准备另谋出路,但鲜有人问津。
不过,义乌小商品城综合办公室主任黄婉婷却表示:“情况并没有很糟糕”,义乌小商品城也未出现实体店“倒闭潮”。她告诉记者,商品城自去年经历了一次低谷后,目前无论是人流量还是销售额,均逐渐回暖。商品城共有1706 个铺位,统计显示,每个月仅有10 多个商铺转让,饱和度高达95%。
商场生意冷清,沿街商铺的日子更不好过。兴源路是一条汇集了大量服装品牌的购物街,当日下午3 点,记者在该路段发现,一些沿街开门的品牌店只有零星顾客光顾,数百米内有4、5 家门店贴上了“旺铺招租”。“今年营业额少了近3 成。我这间不到30 平方米的店铺,一个月租金就要差不多6000 元,人工成本也提高了。3 年合同马上到期了,续签需要一大笔转让费,我可能不会选择续签了。”主营女装的刘女士说。
记者随后从兴源工商所了解到,去年辖区内设立登记的个体工商户有1314 户,而注销营业执照的有613 户,注销户数比 2013年大幅增加了200多户。
老城商圈生意依旧红火
10 日,老城长塘路一带一如既往地热闹,这样的繁华景象早已存留在河源人民的记忆中。下午2 点,旺角女人街人潮涌动,几乎看不到空置铺位和转租告示。由于物美价廉,这里售卖的服饰受众多青少年青睐,吸纳了相当部分的客流量。
“这里消费比较符合大众化的消费水平,不会造成太大的压力,所以大家要买衣服通常都会先想到来这里。”在翔丰商业广场一楼商铺的店员告诉记者,不管是不是周末,这一带人气始终很旺。不过,她也表示,河源人的消费习惯有一些转变:网购的多了,今年营业额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记者从公园工商所了解到,2014 年,该辖区设立登记的个体工商户有369 户,注销商户220 户;2013 年,新设立登记的工商户312 户,注销商户257。工商所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老城区零售市场相对传统,外延发展空间基本饱和,饱和度维持在98%以上,租金、人流量比较稳定,实体店数量整体波动不大。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同一个经济环境下,老城区实体店的营业额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网购的影响。
调查
谁动了沿街实体店的奶酪?
来势汹汹的电商
近年来,电子商务对于实体经济来说,称之为“洪水猛兽”并不为过,很多传统实业正是因为电子商务的冲击才闹得关门收场。淘宝商城、天猫商城、京东商城等电商平台的出现,让实业线下交易的传统手段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从市场真实的反应来看,电商对实体实业的影响主要在数码产品、家电等标准化程度比较高的商品和一些低价商品。目前对于百货类商品和高端消费品影响较小,对于食品等需要快速流转的商品影响也不大。
“电子商务短期不可能替代传统实业在市场中‘一枝独秀’,但是绝对会瓜分市场的庞大份额。在这两者之间做出最佳的平衡是未来市场经济的主要任务,线下结合线上的交易方式是未来市场的必然现象。”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庞大的商业综合体
业内人士认为,按照城市扩容提质的长远规划,近年来坚基商业中心等大型综合体会陆续集体出现,河源的商业形态也将从街铺向城市综合体转型。
以前,河源的商业主要集中在翔丰商业广场、长鸿商业广场、丽日购物广场、广晟百货一带等,商圈的形式主要是以一个或几个大商场为主,带动周边的街铺连成一片商业集中区。直到坚基购物中心的出现,河源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型综合性商业体。自坚基商业中心开门迎客后,各类品牌在那里集中汇聚,开了分店,甚至直接搬进商业中心,这也导致传统商圈街铺接待的客流量更加分散,同质化竞争更加激烈。
不少实体店因为诸多压力,选择转型升级或出租转让。
出路
实体店将何去何从?
商事制度改革释放活力
市场主体是体现一个地区区域竞争力的“晴雨表”,个体工商户作为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质量、发达程度直接反映了该地区市场竞争力高低。
去年,我市通过精简和规范工商登记审批事项流程、放宽工商登记条件,最大限度给工商登记“松绑”。目前,我市已将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压缩为13 项,将原来108 项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事项,大大降低了行政审批门槛。同时,我市还开展网上工商登记业务,以此推动审批流程改革,目前全市各工商窗口已基本实现网上工商登记,可承接网上申报、受理、审核、查询等业务。近期,我市还将出台相关办法,全面简化经营场所、营业场所等的登记手续,申请人往后提交住所使用证明即可予以登记。降低设立登记门槛,将进一步释放个体工商户的活力。
线上线下互相融合
与电商的新兴销售模式相比,实体店其实也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有业内人士认为,如何做好“体验式”服务,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这是实体店转型谋生的关键。此外,通过破解资金投入、物流基础等“瓶颈”,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实体店有望迎来下一个春天。
线上线下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O2O 模式如何运转?业内人士指出,继续发展实体门店,对店面进行改造,打造互联网门店,无线网络全覆盖、电子价、虚拟出样、游戏体验专区等,将原先纯粹的销售功能,升级为集展示、体验、物流、售后服务、休闲社交、市场推广为一体;另一方面,积极推进移动互联网和家庭互联网的发展,将门店开到消费者的口袋和客厅里去,为消费者提供一个融合的全渠道购物平台,就是当下的制胜法宝。
本版组稿 记者 黄冉 见习记者 杨金萍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