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河源市高考成绩不俗
本报讯 记者 杨金萍 我省高考成绩昨日放榜。记者从市教育局获悉,今年我市高考成绩不俗,在全市25942 名普通类考生中,本科第一批入围1128 人,比去年(961 人)增加167 人;本科第二批以上入围6874 人,比去年(6586 人)增加288 人;专科入围 13197 人,比去年减少615 人。一本和二本两个关键指标实现3年持续增长。
据介绍,我市一本上线人数增幅较大,上线人数近10 年来首次过千,较去年增加 167人,增幅达17.4%,较2012年增加503人,增幅达80.5%;本科上线人数较去年增加288 人,增幅达4.4%。其中河源中学增长贡献最大,今年一本上线474人,较去年增加110人,增幅30.2% ,较2012 年增加271 人,增幅 133.5%。河源中学黄瑛以687分夺得我市理科第一名,全省排名101名,有望被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录取;全市文科第一名被龙川县第一中学杨垸以633分夺得。河源中学包揽全市理科前10名,文科前10名中河源中学占7人。
据了解,今年广东省文科本科第一批最低控制分数线为573 分,本科第二批A 线为524 分,B 线为474 分,第三批专科A 线为 403 分,B 线为270 分;理科本科第一批最低控制分数线为577 分,本科第二批A 线为 519 分,B 线为483 分,第三批专科A 线为 407分,B线为280分。
文科第一名杨垸
压力大时就去跑步
个人档案
姓名:杨垸
学校:龙川一中
高考成绩:总分633分
杨垸是龙川县第一中学学生,家在龙川县贝岭镇,她的父母在广州打工。从小学到现在,杨垸一直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她从小就培养了一种吃苦精神,在家里农活样样做得出色。而在学习上,她也非常用功。杨垸一直喜欢看书,看得多了也自然而然地开始写东西,从日记到散文、诗歌,累积起来有好几本。但她说,每次回头去看自己写的文章,都觉得不满意,所以她常常把文章烧掉再重写。
从小学到高中,杨垸成绩一直非常优秀。谈起学习时,杨垸说,要想把学习搞好,心要静,不能急躁。她对老师非常信任,平时学习都是跟着老师走。文科很多内容都要背,有些同学喜欢在晚上背,但她却把要背的内容分散到饭前饭后等时段进行,她认为这样更易于记忆。
“杨垸性格很文静,学习非常认真,即使在最嘈杂环境中,她也能静下心来学习。”班主任邹辉周对自己的学生有着足够的了解。高考前,班里的部分同学很浮躁甚至有点亢奋,杨垸每天晚自习都搬张桌子在教学楼下单独学习。“我静下心来学习的时候,旁边发生什么事都不知道。”杨垸说。
喜欢读书的杨垸,看了很多中外名著,她也喜欢读新闻杂志、专栏时评。当然,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她也喜欢和同学一起听听音乐、看看电影,“高考前很长一段时间,如果遇到烦心事或者压力,自己都会去跑跑步减压”。杨垸希望考取中山大学,中文、经济、新闻都是她中意的专业。“其实,我也很喜欢记者这个工作,希望以后有机会能进入这个行业。”她笑着对记者说。
本报记者 谢雨望 实习生 李苑华 特约记者 刘伟东 文/图
理科第一名黄瑛
“最好的尚未到来” 个人档案
姓名:黄瑛
学校:河源中学
高考成绩:总分687分
前晚,黄瑛提前从朋友处得知消息:高考分数687 分。这是真的么? 2015 年高考河源市理科第一名。幸福来得有点太突然,黄瑛有些不知所措,可是学习没有捷径,其中付出的努力只有她自己最清楚。
黄瑛来自市区中山大道一户普通家庭。3 年前,黄瑛读初三时成绩并不起眼。为了考上河源中学重点班,她开始发力。梦想并不是遥不可及,付出就一定有回报,她如愿地考上了河中,顺利进入重点班。
高中学习生活,黄瑛有着这些习惯:学习按照老师布置要求,重在预习,每次考试后总会一次次完善和巩固知识……“根据老师的方法来调整,做适当的试题就行了,不用去增加练习题,这样负担会大。我也不喜欢熬夜学习,因为第二天起来没有精神上课”,对于学习方法,黄瑛有自己的心得。
学习并非没有压力,面对压力,黄瑛有一套既特殊又平常的方法——找要好的朋友倾诉或者到操场跑步。课余,她爱看刑侦类小说。
高考前不久的一次模拟考试,黄瑛的分数为610 分,比自己往常的分数少了40 分左右,“是广州一模的卷子,应该是那个阶段比较重要的考试,可能是太紧张考砸了”,黄瑛说,那次考试给她打击很大,不过她也只能慢慢调整心态应对高考。
母亲邱秋珍知道女儿成绩后也觉得惊讶,“这次算超常发挥吧”。邱女士告诉记者,自己从来不给女儿提任何要求,平时除了负责孩子的生活饮食外,她并不会过多地过问女儿的学习。说起女儿,母亲觉得孩子很争气,她向记者讲述这样一件事:小学四年级的黄瑛有些叛逆,生日当天,黄瑛告诉母亲“如果不管我太多,我会飞得更高”。邱秋珍一直把这句话放在心上,之后孩子的学习她也从未表现出担心。
成绩公布后,黄瑛准备报读清华大学。她说,高考只是一道坎,接下来还有更多的坎要跨,“The best is yet to come,最好的尚未到来”。
本报记者 黄向明 吴奕镇 文/图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