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将到 晚报记者探访河源老人的别样晚年生活
重阳节,也是老人节,当人们扶老携幼登高之时,都不会忘了在这天给老人们送上特别的祝福。明天又是九九重阳节,和母亲节、父亲节、儿童节一样,如今的重阳节,似乎也成了许多人“表现”的机会,儿女们选在这一天回家探亲,社区、单位、学校等社会团体也纷纷在这一天走访敬老院,以表达爱心。
其实,重阳节的意义,不仅在于这一天为老人献爱心、送礼品,更是提醒那些为事业打拼、为家庭忙碌的儿女们,别忘了曾为我们的家庭付出过汗水的父母与前辈,别忽视了对他们的关爱,有时只要一个细节、一个电话、一声问候,已经足矣。
在重阳节到来之际,让我们来盘点那些别样的老年生活,传播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正能量,倡导社会关注老年人精神生活,为他们益寿延年增加砝码。
无奈
老漂族难掩异乡孤独
每天上午9 点多,在市区时代花园小区内,59 岁的邓金娣就带着孙子下楼玩耍了。为了照顾孙子,邓金娣和老伴从潮汕老家来到河源已经两年多了。
在这里,虽然儿孙绕膝让老两口不乏快乐,但语言的不通、习俗的差异,却让他们难以适应。邓金娣无奈地说:“路上看见有人说潮汕话,就想凑上去聊两句,经常会梦见家乡的人和事。”语言的不通,让邓金娣老两口吃尽了苦头,刚开始,就连上市场买菜都不敢去,整天带着小孩宅在家。
“这里的习俗和饮食跟家乡相差太大了,想吃的东西买不到,有时候馋得不行。” 由于对家惦念得不行,大字不识又从没出过远门的邓金娣学会了搭火车,有时候趁着周末,儿子儿媳放假,她与老伴就坐火车回老家,见见亲戚,打扫下房子,带点吃的回来。“只要一家人平平安安,住在一起,我们也不求什么了。”虽然“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但邓金娣夫妇学着适应,他们用不标准的普通话与邻居交流,遇到老家人就热情招呼他们来家里玩,努力打造自己的小天地。
邓金娣的无奈并非独例,“老漂族”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也忍受着漂泊异乡的孤独和远离故土的保障无依,有的甚至和老伴长年分居两地,成了老年版的“牛郎织女”。
在市区润祥居带孙女的刘玉芝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河源做生意,生育了一儿一女,小儿子在东莞当公务员,女儿3 岁了。“儿子儿媳都要上班,回家没口热饭吃,经常到外面吃,对孕妇不好。”自从小儿媳怀孕,刘玉芝就到东莞照顾小儿子一家,而老伴则留在河源照顾大儿子的小孩。“可是在那呆实在太想家,我普通话又说不好。”等到孙女1 岁多,她实在呆不住,就商量着与老伴换了个班,她回到河源,老伴去了东莞。
如今,东莞的孙女3 岁了,她与老伴平时只能靠电话沟通。“老夫老妻了,电话也说不了什么话,不过,对老伴也确实放心不下,他有胃病。”刘玉芝说,今年暑假,她带上孙子孙女到东莞住了一段时间,老两口共同照顾3 个孩子,虽然很辛苦,但日子过得很开心。不过,孙子孙女一开学,刘玉芝与老伴又开始分居了。
为照顾孙辈,老两口无奈分居,像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刘玉芝告诉记者:“我有3个兄弟姐妹,都在不同城市给子女照看孙辈,妹妹也像我一样夫妻分居。”虽然有点无奈,但一家团聚也是福,她说:“孩子在哪儿,哪儿就是我们这些老人的家啊。”
幸福
久病床前有孝子
秋日暖阳洒到屋前,柱着拐杖的李炳妹老人慢慢挪到屋前,晒晒太阳。这慢慢的挪动,虽只有几十米,对老人来说并不容易。老人今年80 岁了,10 多年前,由于高血压脑中风病倒了,一度卧病不起,多亏了他的好儿子蓝平,悉心照顾,病情慢慢好起来。而老人口中的好儿子,就是今年的“孝老爱亲河源好人”蓝平。
说起卧病不起的那段时间,李炳妹老人语气中有点心疼,又有点骄傲,心疼的是儿子的辛苦,骄傲的是儿子的孝顺。那时候,儿子蓝平默默侍奉在她身边,喂饭喂药,端屎端尿;蓝平每天为她洗脚擦身,夜里她要翻身,只要轻轻唤一声,蓝平立即从被窝中起身服侍;夏天,蓝平要先到她的房间里驱赶完蚊虫,才让她进屋入睡。近一年的卧病,李炳妹老人身体没有一处褥疮,全身整洁无异味,身体也慢慢好起来。
可是,老人病情反复,去年老人旧病复发,今年也病倒两次,都是蓝平亲力亲为照顾,还陪她聊天解闷,让她保持对生活的乐趣,看到生活的希望。见他如此辛苦,有亲戚建议蓝平给母亲找个保姆,他听后笑着说:“也不是怕花钱,图轻松的问题,她是生我养我的母亲,母亲把我养大,我做这些事情,尽这些孝道是应该的,再说请别人我也不放心,要是亏了老人就得不偿失了。”
看着儿子,李炳妹老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她觉得自己虽然身体不好,但很幸福。她说:“我要好起来,这样儿子就没那么辛苦了。”李炳妹老人现在住在屋子的一楼,她精神抖擞,柱着拐杖也能走动百来米,她总是慢慢挪动着,到屋前晒晒太阳。一直以来,她都谨遵医生的叮嘱,身体一天比一天好转。
在社区里,老人照顾孙辈的现象很普遍。
新潮
向着时尚潮流迈进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年人消费意识的改变,老年人的生活也开始丰富起来,他们学会了享受生活,不再局限于给儿女带孩子、种花养鱼等,而是更加注重提高生活品质,他们玩智能手机、外出旅游、到KTV 唱歌,寻找各种活动来充实自己的生活。
“自从学会玩微信,我的生活充实多了。” 今年60 岁的黄小妹虽然生活在农村,但她对于学习新鲜事物,接受能力非常快,不但会语音聊天,还会打字,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发到 “朋友圈”中。黄小妹告诉记者,她玩微信有半年多时间,为此家里还特意安装了宽带,没事在家用手机看看新闻、玩玩游戏,总比每天家长里短的好。“每天在群里和儿女们聊聊天,感觉生活很充实。”黄小妹说,她还学会了发红包,经常发点红包让儿女们“抢”,在节假日,儿女们也会通过微信给她发红包。如今,黄小妹每天都会看“朋友圈”,关心下孩子们的生活动向。
除此以外,外出旅游也不再是年轻人的 “专利”,有不少老年人将外出旅游、度假当成生活的调剂。目前旅游市场上,中老年人已成为报团出游的主力军,不少旅行社纷纷推出优惠活动,吸引老年人群体。还推出了专门针对中老年人出游的“爸妈之旅”、“夕阳红”等线路。
“多出去走走,不但心情好,也让我的视野更广。”市民罗姨是退休老师,对于退休后如何享受生活,她选择了旅游。刚开始时,她旅游的目的地比较近,只是在周边城市转上两三天,后来,罗姨的心明显“野”了,眼光抛向了外省,江西、福建、香港、北京、湖北等地,国内一些知名旅游城市去得比年轻人还要多。
今年已经68 岁的李老太太则兴奋地说,没想到一大把年纪了,还能跟年轻人一样,结伴到处玩。李老太太告诉记者,现在家里经济宽裕了,孙子也上学了,有了自己空闲的时间,每年她都和家人、朋友一起到外面走走,去年一口气到桂林、厦门、阳江、江西等地旅游,今年还去了香港和澳门。
据了解,当老人们从繁忙的工作和家庭负担中解脱出来后,他们大多数都希望趁着身体好,多出去走走,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而孝顺的子女们,也乐意为父母定期安排外出旅游,让老人外出散散心,丰富生活。
相关链接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2012 年12 月28 日,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本报记者 戴湄 郑婷影 文/图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