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和平永丰村男女老少齐上阵自办"春晚"过大年

 
大年初二晚上8时许,和平县青州镇永丰村的“村晚”开始上演。

每年春节,看央视春晚成了许多人的习惯,而在河源的乡镇,人们也很热衷于自己组织上演“村晚”。在和平县青州、东水等一些乡镇的村子里,今年春节也上演了多台精彩的乡村春节联欢晚会。

观众早早前来“霸位”

“爸爸听我说妈妈听我说,我喜欢和小朋友蹦蹦跳跳,爸爸听我说妈妈听我说,我也喜欢和你们打打闹闹……”大年初二晚上8时许,在和平县青州镇的永丰村,伴随着舞台上两位小朋友的演唱,舞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这是这个村子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现场。

“晚会19:30 开始,我19:00 就过来了。” 该村的村民婷姐介绍,几年前村里建起了文化活动广场,给村民组织文艺活动、锻炼身体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地,今年的 “村晚”也在这里举行。她说,最近这几年春节少有天气晴好,过年的气氛也大打折扣,今年春节天气晴朗暖和,村里组织了这样一台春节联欢晚会,让老人小孩都走出家门,为了霸个好位子方便观看表演,她早早到场。前来观看表演的刘先生告诉记者,他是邻村的村民,平日里在家干农活,儿女都在外工作,村里平时也没有什么娱乐节目。到了春节,亲朋好友都回来了,还难得有晚会看,当天他一家人也是早早就吃了晚饭就过来了。

男女老幼齐齐上台表演

据知情人士介绍,这场“村晚”从准备到正式上演仅仅只有几天的时间,节目全都是村民自备的。而在晚会演出当天,还有不少本村外出学习、工作的年轻人报名表演歌舞节目,甚至还吸引了邻村的村民报名表演唱歌。

当天的节目以歌舞表演为主。当天的晚会,除了前期的舞龙舞狮表演,还有大姐们的广场舞表演,这可是出外打工的大姐临时拉起“舞蹈队”,从练习到演出仅仅只有几天时间;有在家干农活的年过半百的老人家,踊跃报名演唱歌曲;有出外读书的学生,贡献出的一曲曲流行音乐……虽然整台晚会没有经过正式的彩排,但是气氛相当好,观看节目的村民不下数百人。

本报记者 刘影丽
 


精彩的舞狮表演让龙川县新田镇小良村“闹”了起来。

舞狮闹新春欢喜过大年

传统节目让龙川县新田镇小良村闹起来了

舞狮,在客家地区称“打狮里”。这一传统的节日文化已经在一些地区消失了10 多年。猴年春节,在龙川县新田镇小良村,从兴宁刁坊应邀前来拜年的舞狮队,让这里的小山村热闹了起来,增添了节日的氛围。

小良村是龙川新田镇一个较为偏僻的山村,这里的文化生活比较缺乏。对于春节的传统文化,如舞狮、打马灯等传统节日活动,10 多岁的小孩基本没见过,4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也只能在他们的记忆里回忆回忆。据该村的一位老人刁伯说, 90 年代初,舞狮、打马灯等民间文化活动,是春节必备的一道“菜”。当年,镇里的原三村就有舞狮队,每年大年初二,他们便应邀出发,走村串户拜年,有时一个村都要表演好几场,几乎场场爆满。只要舞狮队一来,村里的老老少少自带板凳,大家围坐在一起,观看精彩的舞狮表演,而节目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的搞怪表演,也会引得观众阵阵掌声,给农村春节增添了喜庆氛围。说起当年春节的舞狮、打马灯节目,老人记忆犹新,说起来眉飞色舞。

然而,让老人感叹的是,随着改革开放,这些传统文化在一些地方慢慢消失,原因是舞狮队上了年纪的人表演不了,年轻人又不想学。

为了唤起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让农村春节活动丰富起来,今年大年初三,小良村一位外出乡贤专门从兴宁刁坊镇请来舞狮队来村里表演。听说有舞狮队,村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上午9 点多,老老少少就聚集在学校的操场,期待着久违的舞狮表演。虽然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小雨,但村民们都舍不得离去,精彩的表演让他们忘却了寒意,快乐永驻心间,笑声传遍山村。

村民们希望,今后的春节,舞狮、打马灯等民间文化能多一些。一来可以丰富农村节日文化生活,二来有了这些文化节目,村里年轻人过年过节,不再是除了打麻将就是吃喝或变身“低头族”,孤独了老人。

本报记者 刁城邦

老河口过新年中原味儿足

过年是百姓一年生活中的头等重要节日,此时家家户户操办年事,富家杀猪宰羊、张灯结彩,贫者物质上不赶奢侈,但规矩是要面面俱到的。记者老家是湖北老河口地处鄂西北,“过年”的风俗就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扬尘;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炸油馍;三十儿,捏鼻儿(饺子);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流传至今的这首过年谣,真实地反映了鄂西北一带民间过年的特色风俗,这些风俗让年味更加浓烈。

在除夕夜12 时、大年初一早上6 时,老家民间有“开门炮”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行“接年”或“迎财神”之礼。而后,煮好饺子,敬天、地、祖先后全家共食。在鄂西北一带,年三十包饺子时候,会把少数硬币包在里面。初一早饭,一家人谁吃到硬币饺子谁在这一年就有福,给全家老少带来极大的乐趣。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早起,尤其小孩为了吃住钱,破例地多吃饺子,乐得全家哈哈大笑。

北方有名俗话,“舒服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过大年,别的东西可以没有,饺子一定要吃。饺子一吃,年就算过踏实了。今年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在桌边,一边看着“春晚”一边包着饺子,那种浓浓的亲情就别提有多温馨了。葱姜辣蒜、荤素馅料,香得让人直流口水。此起彼伏遥相呼应的剁馅的声音,那“年”过得真是有声有色有味。

过年放鞭炮,除了年三十、大年初一家家户户要放鞭炮庆祝以外,大年初五,也要放鞭炮。初五也叫“破五”,意思就是过完这一天,年就跑远了,大家应当收拾心情,准备投入新一年的工作中了。

老河口地处鄂西北,紧邻河南南阳,受到中原一些习俗的影响,一直承传着这么一句俗话,曰:“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地方”,意思是说,初一这天,一般不走访远门亲戚,只给已分家(居)的父母,祖父母,叔伯等长辈们拜年;初二这天,要出门拜访岳父母大人及岳家亲人;待初三、初四及以后的几天里,就可以去拜访外祖父母,舅父母及其它远门亲戚或朋友了。到长辈家拜年要携带酒肉、糖果之类礼品。长辈们根据自家的亲戚情况,早早地安排好了酒菜,在约定俗成的时间里,在家等候拜年客的到来。

本报记者 张涛
 

芜湖许镇镇:舞龙闹新春

许镇镇紧靠着芜湖市区,世代以渔耕为生,被誉为芜湖市的粮仓,直到现在村民在镇里还是主要以耕种为生。过年玩“龙灯”,是村民每年祈福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一种习俗。同时,龙灯还是安徽芜湖地方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更是安徽省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据老一辈镇里龙灯制作工匠介绍,许镇的龙灯的制作工艺很讲究,主要有破篾、扎篾、铺骨、糊纸、画龙等环节,板龙灯由头、身、尾三部分组成,节节相连,其中 “龙身”部分由每一户人家自己制作。村民在彩纸上剪裁出“国泰民安”、“龙凤呈祥”、“福禄寿喜”、“喜鹊登梅”等各种各样图案,装裱在灯笼上,表达人们追求幸福和谐的愿望。在春节之前,“龙灯”就能做好,在正月初一后正式“起灯”,一般要到正月十五“圆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如今春节期间玩“龙灯”,更多地吸引了外出工作的青年们参与,古老的民俗开始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本报记者 朱冀 摄



相关热词搜索:我们的“村晚”也精彩


上一篇:河源春节“文化大餐”丰富多彩受到群众广泛好评
下一篇:一线工作者的春节故事| 最好的年味就是坚守岗位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