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连平七旬老人雕塑玩出新高度 结合客家乡土风情

72 岁的连平老人季日晃每天随身都要带着一串钥匙,几乎不离身,这串钥匙甚至连自己老伴儿都不能碰。是什么钥匙,让季日晃如此紧张?还没说上几句话,这位老人马上将记者带到自家小院子里,用钥匙打开一个玻璃橱窗,将自己一件件得意的根雕、竹雕、泥雕摆弄给记者看。


季日晃和他的作品—— 寿星公。

因为长在农村,对踏碓(踩踏杵杆一端使杵头起落舂米)等器具很熟悉。退休后,酷爱客家乡土文化的季日晃开始动起手来,自学雕塑,将这些器具、客家风俗通过泥塑的形式展现出来,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了解以前的生活状况。

退休后总爱拿捏“手上功夫”

聊起如何爱上雕塑,季日晃拿起了他在 2007年第一次自己完成的雕塑——“青蛙上杯子”的竹雕,向记者讲起了他的经历。退休后,季日晃平时会在家画水彩画,由于自己对美术类节目比较喜爱,每次电视上播放关于雕塑的节目,他总想自己也动手做做雕塑作品。

随后,他托朋友找来一节竹筒,开始构思创作的竹雕题材。“第一次没经验,就想着在竹筒上面雕只青蛙。”季日晃说,为了弄清楚青蛙脚趾数量形状及青蛙的形态,自己又跑到市场买来一只青蛙,放在笼子里,目不转睛地盯了整整一天,并顺着青蛙的爬行形态在竹筒上面画轮廓,慢慢按照图案雕刻出来。

盼传统文化不会流失

接触竹雕、木雕后,季日晃又将创作思路转向了客家文化习俗及传统风俗上,将石磨、阉猪、打铁等生活题材作为创作背景用泥雕、泥塑的形式制作出来。

“这是用来舂米、面用的踏碓。”季日晃向记者介绍说,年轻的时候,自己老家整个祖屋有200多号人,舂米的踏碓只有一个。

“希望这些作品能够让后一辈人看到,不然这些传统的东西,就很容易流失了。”季日晃说,为了能烧制自己的泥雕,他用几千元买了电窑,一件很小的作品,几乎要用上一天的烧制时间。

铁丝“串”出一头“春牛”

春牛舞是连平当地最常见的风俗舞蹈,也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过年时,当地人总要先备好这些道具,近期,季日晃开始着手帮忙做“牛”,用铁丝制作一头“春牛”,牛的身长约2.2米。

连平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欧阳坤表示,季日晃的泥雕作品很好地展现了客家习俗、风情,用手工艺的方式记录了这些传统文化的景象及记忆。他也希望老人能够继续坚持这样的热情,让下一代人能够见到这些景象。

明年,季日晃计划将自己创作的作品放在连平文化馆进行展览,让更多人看到自己创作的作品。

本报记者 吴奕镇 文/图



相关热词搜索:七旬 雕塑 高度


上一篇:鞋厂材料仓库着火 龙川中队成功处置
下一篇:名下无故多7辆摩托车?车管所:对所有车辆公告报废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