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市场乱象丛生
据新华网消息,每克售价高达千元的“极草”,日前被国家相关部门从保健品中“除名”。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火热的保健品市场背后,是大量保健品依靠炒作概念、夸大宣传等占领市场,成本和研发费用则只占很小比例。保健品“伪装”成药品、普通食品号称有保健功能等现象层出不穷,不少产品靠“忽悠”蒙骗消费者赚取暴利。
靠营销抬高卖价
日前,国家食药监局公开发文要求停止高价保健品“极草”的相关经营活动。极草 5×冬虫夏草纯粉片-至尊含片0.35 克规格的 81 片装礼盒售价为29888 元,即每克售价为 1054 元。其生产厂家青海春天药用资源科技利用有限公司宣称其“微粉粉碎和纯粉压片专利技术”可以使冬虫夏草“含着吃”,并声称“极草纯粉含片比原草至少多7 倍精华溶出”,这让不少消费者认为一片极草等于7 根虫草的功效,不惜重金购买。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该公司投入10 亿元广告费打造其“含着吃”的所谓高科技概念,而这笔投入也是极草成本中极大的一块。青海省冬虫夏草协会常务会长赵锦文认为, “微粉粉碎和纯粉压片专利技术”并不是高科技,“压制设备研发技术在国内早有应用,其广告中比原草多7 倍精华溶出的说辞也在业界存有广泛异议。”
“暴利不是靠技术和质量,而是靠营销。”业内人士称,许多高价保健品的营销策略都与“极草”类似。
按照国家规定,保健食品的科研经费应占其利润的3%至5%,但很多保健食品企业在科研上的投入不及利润的1%。保健品行业利润可达100%至200%,这已成为行业内部公开的秘密。很多厂家自己不研发,而是采取买断经销权或外购产品的办法经营保健品,导致各路厂家更加陷入炒作式营销大战。
炒作概念“忽悠”再升级
与“极草”相似,近年来保健品“忽悠” 式营销不断升级,特别是炒作高科技概念,部分消费者对此偏听偏信。安徽省食药监局有关专家说,保健食品只有辅助治疗的功效,但为了吸引眼球,一些企业和经销商大肆宣称其治疗效果优于专门药物并且无副作用。
安徽合肥的胡先生告诉记者,他父亲此前一直靠吃药控制血压,没想到看了保健品广告后笃信“是药三分毒”,就擅自停药,血压飙升,一下子中风,至今还在重症监护室。患者迷信保健品以致延误治疗并非个案,近年来一些晚期肿瘤患者把一些夸大其词的保健品当做“救命药”,耗尽家财大量购买,甚至人去世了保健品还没吃完。
为了将产品打造成“神药”,一些保健品广告已不满足在电视等传统媒体上狂轰滥炸,互联网和新媒体也成为保健品新的营销渠道,甚至有大量没有取得保健品“小蓝帽” 的假冒伪劣产品也出现在网上。
食药监部门专家称,目前我国认可的保健品27 种保健功能中,并没有防癌抗癌这一功能。然而,网上很多“神药”都号称有抗癌功能。如一家名为婕斯的公司旗下“沛泉菁华”“基因修护AM&PM”两款食品,每天以数百个相关的公众号,发布各种“生命奇迹”,分享服用心得,并将其奉为“抗癌圣品” “糖尿病克星”
老人易被“洗脑”受骗
近年来,一些针对老年人开展免费的 “健康讲座”不断增多,实际上就是给老年人 “洗脑”。保健品的营销策略也从“广而告之”,升级为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精准“忽悠”。
湛江市退休老干部黄红英说,自己80 多岁的老母亲几年前参加了一次保健食品的聚会后,听信现场“专家”建议,购买了他们推荐的某款降血压保健食品,并停用了自己的降压药,子女怎么都劝不住,服用了他们的产品一段时间后,老太太的血压非但没有降下去,血糖却升上来了。
“老人被‘洗脑’之后,儿女阻止买保健品就是不孝顺。”安徽一家三甲医院药剂科主任告诉记者,连她都无法阻止父母去听所谓的健康讲座、购买保健品。对于买得特别多的“会员”,保健品公司会授予他们一些 “职务”,邀请他们当嘉宾坐在讲座主席台上,或带他们去旅游,从高额利润里挤出一点小甜头让老人深陷迷局。
上一篇:合生元靠营养品 实现收入微增
下一篇:促进沟通提升护理质量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