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合作伙伴:汽车频道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画像者: 笔尖下凝聚着旧时光

上个世纪,街头小巷随处都能见到炭相师傅作画的身影。古老简单的绘画工具,黑白分明的视觉效果,酣畅淋漓的作画过程,吸引了许多人去学习炭笔画。

阅读提示:

上个世纪,街头小巷随处都能见到炭相师傅作画的身影。古老简单的绘画工具,黑白分明的视觉效果,酣畅淋漓的作画过程,吸引了许多人去学习炭笔画。如今,炭相这门笔尖手艺离我们的生活日渐远去。

记者在源城区学生路发现了两家炭相馆,不大的地方,里里外外却挂满了黑白的名人样板画。黑色的裱框,稍稍泛黄的纸张,让这两处地方像是被遗忘在时间的长河里。


马师傅正着手绘制炭笔画。

白纸炭笔 细细琢磨

今年74岁的画像者马师傅在源城区学生路的胡同里开了一家画像馆。说起如何习得炭相手艺,马师傅说“小时候无心读书,在街头看到有画像人,就自己跟着画了”。据了解,那时候很多来自梅县、兴宁的画像先生在河源街头画炭笔画,出于对画像人的白纸炭笔的好奇,马师傅每天都去偷师学艺,待回到家中再自己模仿。在马师傅的不断摸索下,笔下的画也越发像模像样了。马师傅说炭相这门手艺很难学,不下功夫就只能画出轮廓,技术要很过关才能使画像立体。 “拿到照片首先要分析在何处落笔,最难的是对照片里光线的阴暗、对五官轮廓的把握,再者就是眼色、上色和过渡。”

笔下精益求精 给予逝者亲属宽慰

马师傅虽已年过古稀,但作起画来,眼不花、手不抖,工作细致认真。只见他时而用毛笔蘸些炭粉,时而又用擦刷修改,画笔下的人物也眉目顺眼,惟妙惟肖,还原度极高。马师傅向记者说,那些拿着照片找到他的顾客,多半是来要求为亲人画遗像的,意味着照片中的人已去世或时日无多,之所以选择炭笔画遗像是因为,炭相能保存更久。“它不会褪色的,用水淋了都不会褪色,与相片、扫描相比可放百年。”马师傅说。

虽说炭笔画采取的是写实的传统画法,马师傅时而也会在原像的基础上“微调”一下。比如用尖头画笔把画中人嘴角上扬的弧度调大些,在眼窝处多加些炭粉加深阴影,瞳孔处多些留白充当“亮眼”效果,让被画者的双目更加有神。马师傅还说,来拿照片的人是与逝者朝夕相处的亲人,“画得好一点,逝者的家人也会宽慰一些。”

力不从心 日渐远去

马师傅大半辈子都在画画,那些被放置得井然有序的作画工具就聚集了他全部的生活内容。马师傅说,所有的绘画工具中,最难买的是着色用的炭粉。“很多人都到照相馆照相,越来越少人画炭笔画,炭粉的销路也不好。”如今河源没有厂家生产炭粉卖了,一旦炭粉用完了,马师傅就要托深圳的熟人捎上几盒炭粉回来。

工具的难买、现代技术的冲击让这项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传统手艺面临着失传的危机。据学生路的另一家碳相馆的画像师傅林有义反映,如今炭笔画的绝大部分顾客是老年人,他们喜欢到店里看看画,偶尔会有些学生、情侣拿着照片过来找林师傅画一张。

本报记者 邹俏/文 见习记者 程鹏/图



-------------------------------------------------------------------------
河源新闻网独家稿件,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后果自负
商务合作联系网站管理员(QQ/微信:10117807)
-------------------------------------------------------------------------
相关热词搜索:笔尖 画像 时光


上一篇:现场110
下一篇:最后一页

相关阅读

中环国控 - 财富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