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人山人海为你送餐 记高温下的外卖小哥
连日来,我市持续高温天气,市民别说不愿出门了,甚至都不愿意自己做饭,于是,订外卖成为不少人用餐的首选。外卖小哥也就成了最忙碌的人,订单量激增,虽然带来了收入的增长,但工作强度也明显提升。
快递小哥每天都在人群中奔跑着。
天气越热,我们接的单越多
昨日14 时,我市的室外温度达到了35℃ ,走在街道上一股热浪迎面扑来,而外卖小哥邹雪青已经穿好工作服,准时到达店里,准备一天的工作。
“今天怎么那么早就到了,还没好,你稍等一会哈。”源城区上角一家甜品店的老板娘对邹雪青说,邹雪青应了一声后就坐在一旁等着外卖做好。10 分钟后,老板娘拿着两大袋食物交到邹雪青的手上,他立马骑上摩托车为客人送去,记者坐在邹雪青摩托车的尾座,感觉到吹来的风都是烫的,而邹雪青似乎早已习以为常。
摩托车行驶了10 分钟后到了顾客家的楼下,按顾客的要求,邹雪青必须走上5 楼直接送到顾客的家门口,他打了个电话确认顾客在家后,就马不停蹄地奔上楼去了,等邹雪青下来时,记者发现他的后背已经湿透了。
送外卖不易,但胜在自由
邹雪青说,送外卖辛苦是一回事,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耐心,因为工资不仅和跑单数量挂钩,和服务质量也有很大关系,只有服务好、没有差评、没有投诉,商家才会给你单。邹雪青平均每天能跑30 单活儿,基本上都是好评,不过有时也会有意外的情况发生,“上个月有个顾客让我帮她在市场上买一斤牛肉,可能那时中午的气温比较高吧,我13 时送过去的时候,顾客就说牛肉已经馊了,直接就投诉我。”他无奈地说,最后,他只能自掏腰包重新替顾客买了一份,邹雪青跑一单也就几块钱的提成,这赔下来也等于白做了好几单了。
邹雪青说,自己踏入这行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1986 年出生的他,起初只是在工厂里打工。机缘巧合,他的朋友告诉他,送外卖一个月可以赚到五六千元。他起初并不相信,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就做了一名外卖小哥。“从4 月份开始入行的,我已经做了3 个月,现在也是真心喜欢上了这份工作,因为它确实收入比较高,而且相对来说也比较自由。”邹雪青腼腆地笑了。
最盼望顾客能宽容理解
外卖员杨文涛是一名90 后小伙,目前25 岁,以前是一名厨师,后来因为有了家庭加上还要赡养父母,厨师的工资实在无法维持家庭的生计,于是他在4 个月前也经过朋友的介绍,转为从事外卖行业了。夏日里,各家外卖公司订单暴增,在杨文涛所在的团队里,他和同事们几乎每天都要送数十单的外卖。3 个多月下来,经过高温“烤验”的他,身体的肤色变黑了。“为了让别人认出我们来,公司要求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穿工作服的,所以每次送外卖我都特别怕等红绿灯,那简直就跟蒸桑拿一般。”杨文涛说。
杨文涛说,相比高温天气,他和同事们最怕的还是下雨天,这种天气订单也会猛然增多,但由于天气原因车速跑不快,所以有些订单不能按时送到顾客手中。好在很多顾客都比较理解,但也有顾客会因为没按时收到外卖,态度不友善甚至责骂他们。
杨文涛说,其实每一行都有各自的辛苦。作为一名普通的外卖小哥,在大热天或大雨天里奔波,他们都已习惯,并不觉得有多难熬或是多辛苦。他们最期盼的是,顾客能对他们多一些理解。
本报记者 刘世铭/文 苏远龙/图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