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销成毕业生求职中的“雷区”
23 岁大学毕业生李文星误入传销溺水死亡事件发生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令人痛心的是,李文星事件后,8 月7 日,天津警方通报了另一起年轻人误入传销死亡案件。被害人为25 岁的山东青年张超。一边高喊打击传销组织窝点,一边又有人陷入传销导致死亡,这打的到底是谁的脸?
大学生陷入传销再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2004 年的重庆“欧曼丽”传销案件便是轰动全国的典型。来自陕西、河北、河南、湖北、云南等地的近2000 名大学生身陷传销组织,应届毕业生、实习学生、在校学生各占三分之一。寒窗十年,半只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为何频频陷入传销?
纵观李文星的遭遇,对比以往大学生落入传销组织的案件,笔者发现,毕业迷茫期急于上岗、追求高薪待遇、初出茅庐渴望成功等求职心理成了多数大学毕业生陷入传销的原因,这也是传销组织利用大学生刚走进社会没多少社会经验的“漏洞”,通过发布“高薪”虚假招聘信息,一步步诱惑大学生“踩雷”。
大学生求职遭遇传销骗局,是否把责任全部推给社会?那当然不是。社会有责任,监管部门有责任,作为学校也该担当一些责任。试问,毕业前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是否开展反传销防范知识培训。有多少高校真正做到了这一点?不言而喻,一些大学生想彻底摆脱传销,社会还是要给他们提供更加宽松、公平的就业、创业土壤,增加底层上升空间,但这需要一定时间与社会经验。但对学校而言,不让学生陷入传销组织无法自拔,最简单直接的做法是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反传销教育,将传销的诱惑性堵在踏出大学的门口之前。
我说的是,反传销教育绝不仅仅是看公安部门抓获传销组织人员的现场纪录片,让几个深陷传销组织的大学生在镜头前讲讲自己的亲身经历,而要走向纵深,如可以就传销模式进行模拟招聘,将传销常用的几个方式让大学生亲身体验,让反传销教育进校园,让它成为必要的就业教育。
吴奕镇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