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善”为乐因“和”生辉
核心提示: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在我市不少企业家中引起了极大的共鸣。“乡村振兴了,饭碗才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为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希望,每一位农业企业家,都应该为乡村振兴出资出力!”10 月30 日,河源市和顺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昆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做人不能忘本,要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自己的家乡建设添砖加瓦。
今年顺天镇有37 名优秀学子受到朱昆明的奖励。
建桥解村民渡河之苦
10 月31 日下午,记者来到东源县顺天镇岩石村,穿过一大片茂盛的香蕉林,见到一座5 米高的碑坊矗立在顺天河边。碑坊上的对联颇引人注目, “惟道治国,以德和民”“春到绿满岩,雨来云生石”,读来趣味顿生,仅看碑坊,就知是一座很有文化的小山村。过碑坊,记者就来到了岩石大桥。岩石大桥,全长113 米、宽6.5 米,总投资达98 万元,工期历时4 年完成,于1996 年5 月竣工通车。对于当地村民来说,从岩石大桥到墟镇是村民赶集最近的一段路,仅10 多分钟车程,记者看到不时有村民从桥面上经过。当地村民说,当初没有桥时,村民赶墟集要乘木排过河,吃够了苦头。
在桥面中间,记者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记载着1996 年12 月的捐资建造岩石大桥芳名录,捐款排名第一的是朱坤明,也就是朱昆明。 1996 年建岩石大桥时总投资达98 万元,包括朱昆明在内的外出乡贤为大桥捐资12 万多元。当地村民告诉记者,除建桥外,那碑坊也是朱昆明在内的外出乡贤捐款修建的,那几个字还是朱昆明找书法家专门刻上去的。
为“善”乃创业之本
朱昆明出生于贫困农家,一生颇受母亲影响,至今仍记得幼时母亲淳淳教导,做人一要“勤”,二要“善”,还举例说即便天上掉下馅饼来,也要早点儿去才能捡到。这让他受益匪浅,一直用“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作为人生座右铭,并以此为勉。他的公司取名“和顺”,也是取“有善才能和,有和方能顺”之义。每次有空回家,他总不忘去村里看看长者和一些孤寡老人,如今已坚持了20 余年。在每年顺天镇奖教奖学捐赠仪式上,朱昆明总不忘向接受捐赠的每一位学生讲做人要与人为善的道理。
用实际行动振兴乡村
朱昆明从来没有忘记养育自己的家乡,一直热心于家乡的公益事业建设,参与奖教奖学、扶贫济困、修桥筑路等。顺天镇开展教育创强时,他义捐了100 万元,以支持家乡教育事业发展。从8 年前开始,他每年坚持对顺天镇考上本科的大学生进行奖励,目前奖励金额已近70万元,超过300名优秀学子受益,仅今年就有37 名大学生受到奖励。朱昆明计划最少要做20年。
作为河源市慈善总会名誉理事,五届、六届、七届河源市政协常委,河源市工商联(六次)总商会副会长,朱昆明为全市部分镇村捐赠修路达171 万元,捐赠新农村饮水工程改造35 万元,还捐资支持连平县陂头镇,东源县曾田镇、灯塔镇部分村新农村建设。他还支持河源中学百年校庆美术馆建设捐赠50 万元,另赠价值150 万元书画作品一批。据不完全统计,仅从 2003 年至今,朱昆明已累计捐款支持河源乡村建设超过450万元。
朱昆明说,平生最高兴的事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能够为河源乡村建设做一点点事,他觉得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
本报记者 张涛
上一篇:第五批“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
下一篇:弱冷空气来补充 河源会“更干更冷”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