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死神过招的“守护神” 记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支队副支队长张瑞粦
排爆专家——听上去很酷,但在一个个排爆现场,他们离危险最近,命悬一线。在没有硝烟的时期,他们却要与枪支、炸药、炮弹为伍;在没有战争的年代,他们却要面临生与死的考验;在别人撤离危险地带的时候,他们却要勇往直前……
从2011年开始,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支队副支队长张瑞粦就在危爆管理、排爆岗位上工作。在7年多的一线排爆工作中,他有数十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在生死线上蜕变成为危爆管理和排爆专家。由于工作表现突出,成绩优异,张瑞粦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二等功1次,一等功1次,还荣获了全国缉枪治爆先进个人荣誉。
张瑞粦对发现的一枚迫击炮弹进行处理。
驾车搬运炮弹远离民居
今年2月28日12时30分许,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到群众报警,称在江东新区胜利村贵龙寨小组一民房旁发现一枚炮弹,要求出警处置。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后,张瑞粦发现,由于炮弹弹体已经被破坏,性能不稳定,且炮弹表面经历过砂轮机切割导致引信无法安全拆除,继续存放安全隐患较大,必须及时处置。但现场附近是密集的民居,必须将炮弹运到安全地带实施引爆,而搬运和引爆炮弹是整个处置工作中最危险的环节。
当时为了确保居民的安全,确保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张瑞粦自己驾着车进行了运送处置。问及当时在搬炮弹和运炮弹的过程当中有没有思想波动,张瑞粦表示,因为炮弹不稳定又经过切割,自己心里还是非常担心的,一个是担心公共安全,第二个是担心人民群众的安全,所以及时销毁是最直接的想法。最终,在张瑞粦的努力下,炮弹被成功拆除。
全力追查非法爆炸物品来源
危爆物品管理是社会治安管理防控的重点,危爆物品一旦流失社会,被不法分子持有,后果将会很严重。我市的非营业性爆炸作业单位占了全省的三分之一,监管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从事危爆物品管理7年多来,张瑞粦始终走在创新危爆物品管理方式的道路上,认真查摆我市危爆物品管理工作的不足和漏洞,积极找源头、整治源头,切实强化各类隐患排查整改工作,推动全市危爆物品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管理轨道。为切实加强河源的危爆物品管理,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支队强化打击,铁腕整治,对涉爆违法行为坚持零容忍、零懈怠,以追源头、捣窝点、摧网络、断销路为重点,保持对涉爆违法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7年多来,张瑞粦坚持在缉枪治爆一线与违法犯罪分子斗智斗勇,先后参与侦破了涉爆案件数十起。其中,今年他主侦的“4·28”专案得到了公安部的通电表扬。
4月28日下午,东源县公安局治安大队会同该县黄村派出所在黄村镇对一间瓷土矿场进行安全检查时,发现该矿场有实施非法爆破作业的嫌疑,于是民警立即采取行动,当场将该矿场查封,现场抓获矿场法人李某和两名非法爆破工人王某、张某。鉴于案情重大,东源县公安局治安大队迅速将该案上报市公安局治安支队。为尽快消除安全隐患,净化社会环境,市公安局和东源县公安局立即抽调精干警力成立了“4·28”联合专案组,张瑞粦带领专案组民警全力追查非法爆炸物品来源。
在对嫌疑人的审讯中,刚开始,嫌疑人拒不交代雷管炸药的来源,张瑞粦与主犯李某交谈至凌晨4时,终于取得突破,嫌疑人李某交代涉案的电雷管和私制炸药均来自梅州市五华县的张某。通过侦查,线索摸排,发现张某居住在紫金县城。掌握到张某的情况后,第二天早上8时,张瑞粦就带队到紫金对张某的住地进行蹲守,当天13时许,张某被专案组民警抓获归案。
深挖案件线索维护社会稳定
按照上级公安机关的部署要求,河源警方继续对“4·28”专案进行深挖,不断扩大打击战果。为确保成效,市公安局决定将源城公安分局治安大队民警扩充到联合专案组。经过数月的缜密侦查和艰苦摸排,张瑞粦带领联合专案组成功查清了“4·28”其他涉案人员的基本情况和涉案原材料硝酸铵的存储地点。今年8月17日,收网时机成熟,在省公安厅治安局的协调指导和广州市公安局治安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张瑞粦作为前方总指挥率领专案组民警组成4个抓捕小组,于当天中午赶赴广州市开展收网行动。当天16时30分,其中两个抓捕小组赶到涉案原材料硝酸铵的存储地广州市白云区某铁路货场,对驾驶厢式货车提货的司机王某进行秘密布控,伺机抓捕。另外两个抓捕小组蹲守在广州市天河区某地,当天22时40分成功将“4·28”专案的硝酸铵原材料供应商陈某抓获。经过12个小时的跟踪,8月18日早上6时30分许,专案组民警在我市源城区某地将正在卸运硝酸铵的嫌疑人王某、唐某等人抓获归案,现场缴获制爆原材料硝酸铵8000公斤。目前,此案在进一步审理中。
“立警为公、执法为民”,人民警察本身就意味着牺牲和奉献。在张瑞粦等全市公安治安民警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我市未发生一宗与危爆有关的恶性犯罪案件,有力地维护了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
张瑞粦常说,只要做好本职、保得平安、对得起百姓,就是对家人最好的回报,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才能无愧于家人、无愧于热血青春。而张瑞粦就是这样一个将满腔热血倾注于打击犯罪一线、倾注于神圣公安事业的人民好警察。
本报记者 刘曦 刁城帮 通讯员 何宽 王斌 李文辉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