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从黑白电影到3D电影,从稀有到大众…… 光影流转忆河源影院变迁

老一辈回忆上世纪80年代,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关于电影的记忆。那时,看电影是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而看电影的方式也从搬自家板凳去看露天电影,到坐在简陋的礼堂电影院里看3毛钱一场的电影,再到坐在软座上观看进口电影。如今的电影院,不仅有舒适的空间,还有立体环绕声的全场音响效果。3D电影的流行,让人身在其中,如临其境。如今,大地数字影院、KM影城、中影国际影城、恒大影城……各大电影院遍布市内各大繁华地段。

电影院的变迁与华丽变身,也意味着我市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带给市民生活切切实实的获得感、幸福感。

晒场上的“电影”是最美的回忆

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年元宵节,在东源县蓝口镇,夜幕降临,电影放映人员在晒场上竖起两根竹竿,挂上银幕。这时的村民纷纷扛着长凳,陆续前来“订”个好位。随着发电机发动,晒场上一片通明,村民们个个仰头盯着银幕,很快大家就进入到剧情当中。这次播的是《地道战》,讲的是一群丧尽天良的日本鬼子在冀中平原上频繁进行大规模的扫荡,冀中人民团结一心,利用地道战一次又一次击退日寇的故事……

银幕外的村民一个个惊喜痴迷感动。这是今年48岁的张万浓当年看的第一部电影,也是她最喜欢的一部,当时这电影连续放了5个晚上,场场爆满,村民看得乐此不疲。她跟记者说道,那会一年到头只有到元宵或者村里头有人添男丁时才能看一次电影,非常难得,而且那会片子也不多,印象中就是《小兵张嘎》《地道战》《上甘岭》这三部影片轮换着放映,看了一遍又一遍。张万浓回忆道,那时候看电影的条件虽然简陋,却是她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

进电影院看电影逐渐成为潮流

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大家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加上长期空白的文化生活,看电影就成了当地老百姓最好的休闲方式,那时候电影院还比较简陋,大多都在礼堂里,有的就是一处瓦房、一排排硬邦邦的座椅分别列好座号,影票从两毛到一块钱不等。这时已经参加工作的张万浓有了一定收入,在一阵子忙碌后,就非常期待到休息的日子约上一群工友花上几毛钱看一场电影。毕竟这是那会仅有的娱乐活动。“到了80年代,影片也逐渐丰富了起来,《庐山恋》《阿Q正传》《少林寺》《独行客》等都是那个时候看过的电影。”回忆这些时,张万浓的眼中闪烁着光芒,恍如昨日的时光重现。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张万浓就比较少去影院了,这一来影院已经是小年轻情侣的天下了,加上那会经济发展好,人们忙于工作,而且娱乐方式也逐渐多了,所以在她的印象中,影院也没多大的发展。而且影院也不多,在她印象中,河源市区当时就只有老城的两家。加上家庭和工作顾暇不及,张万浓去影院的频率也从原来的每月一次变为半年一次了。

河源影院华丽“变身”

进入21世纪,河源的影院才终于迎来快速发展的时期。市区逐渐拥有了“高大上”的电影院,特别是进入2011年以后,河源的新影院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原来的建在繁华地段到直接进入商业综合体,依托综合体流量优势,带动观影人数,让看电影成为了最为广泛的休闲方式。

如今张万浓虽已退休了,但她的影院情结依然难以割舍,作为一名老影迷,在闲暇之余她总喜欢带上孙子儿女,一家人一同前往影院观看新出的影片。“从窗口买票到网络买票,从黑白电影到3D电影,40年的时间,影院的变迁是如此不可思议。”张万浓一路见证着河源影院的变迁,也见证了河源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一时感慨万千。

本报记者 刘世铭






上一篇:全市有31乡镇建成运行污水处理设施 力保水清岸绿生态美
下一篇:警示生者!重庆公交车坠江前最后监控视频公布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