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集来了!带你去看忠信花灯的制作过程
市民朋友们,日常一问:今天,你看了吗?昨晚播出的是由市委宣传部策划指导、联合河源广播电视台出品的大型人文纪录片《南粤瑰宝》第一季《非遗传奇》的第三集《五味入心》。客家娘酒、车田豆腐、陂头米粉、老隆牛筋糕、紫金牛肉丸······真是口水都留下来了。不愧是咱们客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项都是那么精彩。今天晚上即将播出的是什么呢?是不是很好奇?奉上第四集《添丁喜礼》完整视频!
添丁喜礼
《添丁喜礼》完整视频
年,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在广东北部的忠信地区,这里的年,因为从除夕一直延续到正月十八而显得与众不同。火红的年味里,一场联结整座村庄的传统习俗,充盈了整个年未岁初,由此开启忠信人家花团锦簇的春天的序幕。本集以忠信地区村民年末岁初上花灯为线索,在反映乡村振兴、现代农村面貌的背景下,展现忠信花灯绚丽背后的精神内涵,从而揭示主题:村民以上花灯之灯来谨记家训,克己复礼,敬祖睦宗,和谐乡里。村子传承优秀传统,成为文明典范,正是“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最好注解。
知识链接:非遗档案
忠信花灯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俗造型艺术,流传于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东南部六镇(即忠信镇周边五镇)传统赏灯民俗中的艺术精品。它设计新颖,造型美观,制作精致,是集绘画、剪纸、书法、对联、诗词、编织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忠信花灯有十多种:分别是缭丝灯、宫廷灯、参灯、磨灯、紫灯、龙凤灯、宝莲灯、百公灯、廓灯、五福灯等。忠信花灯是忠信民间客家文化的组成部分,元宵节的装扮,赏灯习俗的重要载体。
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忠信镇是花灯的产地之一,而“吊灯”“赏灯” 更是忠信镇富有特色的一种传统民俗。忠信花灯始于明末清初,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美术类,忠信吊灯习俗以民俗类被列入第二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正月,粤北九连山重镇——连平县忠信镇人潮如海,彩灯争艳,蔚为壮观。从20世纪初开始,“忠信花灯节”以“文化搭桥、经贸唱戏”的形式,展示客家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和客家民俗风情,弘扬民族文化,繁荣城乡贸易,扩大招商引资,推动忠信乃至连平县的经贸发展,忠信镇则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花灯之乡”。
按照忠信的传统风俗,每年的正月初九,当地人家当年生了男孩就应该在祠堂里挂起花灯庆祝,以告知祖先和乡亲。“吊灯”“赏灯”习俗,最初的起源叫“点灯”,“点灯”谐音“添丁”。吊灯仪式一般由放灯绳、选灯、迎灯、上灯、暖灯、化灯6道程序,其间还有客家锣鼓、舞龙狮、祭祖、饮灯酒等热闹场景。吊一盏花灯就是一次盛会。随着风俗的演变,忠信花灯具有了不同的内涵,它象征着百业兴旺、丰衣足食。
市民反响热烈
2月2日晚,在龙川县车田镇郑家,郑小姐一家正在电视机前收看纪录片《五味入心》。“听说这一集有我们车田豆腐,所以一家人都没有出去串门,都等着看呢。”郑小姐告诉记者,豆腐是车田家家户户日常必备菜肴,自己从工作的城市回来过年后,几乎每顿饭餐桌上都有车田豆腐。“我们的豆腐好吃,有特色,即使在河源市区,在别的城市,也都可以看到有车田豆腐的餐馆。”
“这一集讲的是食物,食物比起其他非遗来说,是我们最熟悉的,也是最容易传承下来的。我们的食物保存得很完整,我觉得接下来我们应该致力于打出客家菜的名气,将我们客家菜远销到珠三角甚至全国,把客家菜餐馆开到全国各地去。”看完全集后,郑小姐说出了自己的思考。
在观看《南粤瑰宝》后,广东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梁梅表示自己深受感动。他说,当今正是需要像《南粤瑰宝》这种纪录片的时候,需要纪录片人去通过镜头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来。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的相册一样,将历史记录下来,未来后人可以翻出来看看,了解历史,传承文化。“抓住非遗的东西来拍,我认为这很好,利用我们纪录片人的特质,把它记录下来,也可以说是用另一种形式展示他们新的生命。”梁梅寄语河源纪录片人,要更加大胆地去创新,去寻求突破,在未来的纪录片创作之路上越走越好。
《五味入心》完整视频
市民朋友们,《南粤瑰宝》第一季《非遗传奇》以“布衣风雅”“匠心独运”“五味入心”“添丁喜礼”“戏有大千”“丰年起舞”为主题,共6集,从1月31日至2月5日在河源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和公共频道陆续播出,其中综合频道播出时间为晚上9时20分,公共频道播出时间为晚上11时。春节期间,该纪录片还将在广东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为市民送上一场新春文化盛宴。
值得注意的是,2月4日也就是明天晚上,因转播2019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南粤瑰宝》第一季的播出会暂停一天,年初一晚上将继续播出第五集《戏有大千》。
本报记者 杨容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