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入画来 我市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村环境大变样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承载着农民独特的田园记忆,承载着游子对故乡牵挂眷恋的情怀……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如今在我市,一批富有特色,“有颜值、有产业”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不断涌现,呈现出一派活力十足的景象。日前,记者走进源城区埔前镇坪围村,映入眼帘的是宽阔平坦的村道、规划整齐的绿化带、宽敞美丽的休闲广场、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一个美丽新农村展现在人们面前。
自乡村振兴战略在全市全面推进后,坪围村将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下大力气抓实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全面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把新农村建设做成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民心工程。这只是我市推进乡村振兴刷新乡村“颜值”涵养“气质”的一个缩影。
乡村振兴让农村文化渐趋活跃,图为紫金县凤安镇仁里村村民表演歌舞。
乡村“颜值”持续刷新
有人曾这样比喻说,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为河源广大山村发展,为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美丽乡村梦”,绘就了一幅“富春山居图”。“去年以来,村里的变化特别大,村道宽了,村里干净整洁,许多旧屋换新颜……”近日,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村民阮叔告诉记者。对于家门口的喜人变化,阮叔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与下屯村一样,龙川县黎咀镇皮潭村村民也尝到乡村振兴战略的“甜头”。去年底竣工的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彻底改变了皮潭村没有文化服务场所的历史,极大地满足了老百姓的文化需求,为皮潭村村民带来了真正的实惠。在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健身器材、象棋台、乒乓球台等文化硬件设施一应俱全。“村活动中心开放了,我们的业余活动也丰富了,早晚可以用健身器材锻炼,平时还可以去活动室唱歌。”村民彭小娟说,现在交通便利了,环境也变美了,住着非常舒服。
乡村文明程度整体提升
值得回味的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不仅改变了我市城乡的旧面貌,实现了大变样,更影响了受益群众的精神风貌。如今,农闲时东源许多村民从喝酒聊天、打牌赌博转变为读书读报、跳舞唱戏,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更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有了新常态。以东源县叶潭镇为例,该镇围绕“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实施“乡村文明行动”,以整治农村打牌赌博、封建迷信和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为突破口,实施村规民约时代化、乡村记忆形象化、道德弘扬常态化等工程,推动乡风民风、思想道德、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整体提升。
据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指挥部办公室相关统计数字显示,目前,我市986个行政村6318个自然村启动了村庄规划编制,美化绿化、村巷道硬化、生活垃圾污水处理、集中供水、危房改造、公共服务设施等项目建设逐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东源、和平、龙川、紫金、连平等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工作进展顺利。这其中的全市255个省定贫困村1761个自然村,已全部完成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全面完成了“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工作,有1704个自然村完成示范提升规划,完成率97%;有1525个自然村建有标准垃圾屋(收集点),占总数的87%。
让文化提升精气神
农村文化形式多样、富有特色,农民喜闻乐见、易于接受推广,在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村的文化建设逐渐成为我市农民的自觉要求和自觉行为。以东源县仙塘镇仙塘村为例,自从村文化活动中心建成后,村里的大人小孩都喜欢到村文化活动中心参与文化活动,尤其是很多小孩子都跟着一起学书法、学画画、学音乐,文化氛围非常浓厚。仙塘村村支部书记潘锦生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今后,村里将继续充分利用好这个文化活动中心,组织更多的文化活动吸引村民参与,不断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乡村振兴建设绝不仅仅是为了给村庄一个美丽的外表,关键还在于要不断提升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实在在地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指挥部相关人士表示,接下来将全面开展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活动,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振农民精气神,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同时要顺应群众对文化的热切期盼,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文艺演出、体育健身、读书征文、书画摄影等活动,还要积极扶持民间剧团、农村业余演出队的发展,加强对农民文艺骨干、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的培养和引导,支持农村文化庭院、文化中心户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繁荣发展农村文化中的生力军作用。
本报记者 张涛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