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热土 书写无悔青春——记2019年度“全国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刘天娇
“放弃大城市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基层守护绿水青山,是我至今不悔的选择。每一个年轻人都应该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号召结合起来,在基层的沃土上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现为河源市国有坪山林场护林员的刘天娇说道。
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高薪工作,从大城市回乡投身“三支一扶”基层工作,扎根于河源的深山密林之中,刘天娇用八年的努力拼搏和敬业奉献,奋力谱写了一曲“扎根基层、无悔青春”的最美乐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中央宣传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开展的2019年“全国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评选中,经市人社局、广东省人社厅自下而上、逐级推荐,刘天娇从全国近万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年度全国10名“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之一。
“我不怕苦,要去就去最偏远的地方”
刘天娇出生在龙川县赤光镇潭芬村的一个贫困家庭,在这个偏远山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寥寥无几,更别说走出去了再回来的。但在刘天娇心里,却一直存着这样一个想法:回报家乡,为乡亲们实实在在做点事。为此,他说服了望子成龙的父母,报名参加了“三支一扶”。
刘天娇到基层工作的决心十分坚定。2010年毕业之际,刘天娇就积极响应广东省2010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大学生到农村基层服务的号召,报名参加当年的“三支一扶”招录,因当年河源市名额较少,未能被录取。2011年,刘天娇再次报名,终于如愿。在此之前,他刚接到了广州一国企的岗位录用通知。是选择大城市薪资优渥的白领工作,还是坚持自己的“基层之梦”?刘天娇没有多犹豫,毅然回到家乡河源龙川,成为了龙川县车田镇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员。
回到农村基层,刘天娇就像回到了“母亲”的怀抱,他把自己彻底融入到农村建设中,在实践中一点一滴打磨自身、练就真本领,与基层群众打成一片。不仅努力学习新知识、认真完成本职工作,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帮助农民插秧、割稻、种花生,到敬老院看望老人,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好评。曾被评为“广东省向上向善好青年”、2016年度第二批“河源好人”。
为了更好地服务基层,“三支一扶”服务期满后,刘天娇考取了国有红星林场护林员职位。2017年,他主动向市林业局申请到我市最偏远最艰苦的国有坪山林场工作。他说:“我不怕苦,要去就去最偏远的地方。”
“无论多苦,我都不会放弃这份事业”
一座大山,两万亩森林,延绵的不仅仅是山路,还有刘天娇对大山的深情。他用青春让林场的林海更苍翠,甘做大山深处的森林守护者。
巡山护林是一份无比孤寂、艰苦的工作。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白天看大山,晚上数星星,这是刘天娇工作的最真实写照。每天早上7点,刘天娇就要准时上山。水壶、镰刀、挎包、宣传喇叭,还有一辆摩托车,是刘天娇的随身“装备”。然而,林场里山路陡峭,绝大部分的路都需要徒步行走,摩托车仅仅能让刘天娇少走不到一公里的路。每天,刘天娇至少要走10-20公里山路,一年下来至少要走破五六双鞋,换用一两把镰刀,写完两本工作记录簿,完成一篇调研报告。
手里拿着镰刀开路,时不时因杂草荆棘挂住衣服而稍作停顿,默默地行走在山林之间——这就是刘天娇在村里群众眼中的画像。
爬坡过沟,躲避毒虫野兽;观察火情,清理枯枝败叶;培育防火林带;预防病虫害疫情;宣传防火知识;劝阻盗采盗伐者;测绘地形地貌……每天重复着枯燥而繁杂的工作,辖区内的每条路上、每条溪流都留下了刘天娇艰难前行的足迹。累了在林中打个盹,饿了靠干粮充饥,渴了喝山泉解渴,他为守护下坝区的青山绿水付出的不仅是汗水,还有身上摔跤、虫咬的新旧伤痕。
默默耕耘八年,刘天娇在基层平凡的岗位上不畏艰难险阻,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与使命,让青春之花在基层的土壤上热烈绽放。他说,无论多苦,他都不会放弃这份事业,耐得住寂寞,忠诚履职,守护好家乡的绿水青山。
刘天娇说:“‘全国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的称号对我来说既是对我过往工作的一种肯定,也是对我以后工作的一种激励。为民服务的初心是永恒的,肩上的责任和使命不能忘,当人民群众回馈给你的是充分的信任和认可的时候,这种由内心而生的幸福是无法替代的。”
本报记者 杨容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