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耕“茶”志 不负桑梓情——记河源市石坪顶茶业发展有限公司“掌舵人”童广清
这几天,作为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河源市石坪顶茶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石坪茶业)“掌舵人”,童广清可谓“双喜临门”,一喜,由于脱贫贡献突出,被广东省扶贫办评为全省“优秀创业致富带头人”;二喜,公司石坪顶牌红茶、绿茶系列产品荣选为“中国著名商标”。前日,记者见到童广清时,他正带着工人冒雨在东源涧头镇石坪顶茶园里锄草。
从2000年算起,年逾五旬的童广清已在石坪山上耕“茶”二十载,把浓浓桑梓之情化作绵绵助乡之力,为家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添砖加瓦。
童广清(右)介绍茶叶长势情况。
带动6000多户农户奔康
前日上午,骤雨刚过,记者在石坪顶茶园看到,山雾随山势而飞,茶园时隐时现,宛如人间仙境!10多个来自涧头及周边县镇的“茶客”正在熟练地锄草。童广清说,为了产好茶,基地每年至少要人工除3次草,分别是6月份、9月份、12月份,虽然人工成本较高,但能保证茶叶质量,也值得!
在这些“茶客”中,有的与石坪茶业签订了《东源县涧头镇扶贫帮扶合同》,成为企业帮扶脱贫的对象。按照协议规定,从去年10月份起,在每年的12月30日进行结算时,入股的全镇12个村258户806名贫困户按入股扶贫资金1万元至3万元不等的份额,每户每年可获得1000元至3000元不等的分红。今年49岁的黄利浓是当地涧头村村民,家庭比较贫困。她进入茶场工作以来,一个月能有3000元的收入,8小时工作制还包吃包住。她告诉记者,在茶场工作,一个月有3000元钱,一年就有3万6千元,一年的家庭生活费就有了,觉得很满意。
记者了解到,包括涧头镇12个村的贫困户在内,石坪茶业已带动东源县和源城区农户、贫困户共6000多户脱贫奔康,每年产业扶贫东源县涧头镇12个村(分红金和慰问金共40多万元),源城区5个村(分红金和慰问金共10多万元)。
让昔日好茶“重振雄风”
石坪顶是广东最早发现紫鹃茶品种的地方。2012年,华南农业大学茶业科学系主任、教授曹潘荣到涧头镇石坪顶实地开展紫鹃茶品种调查课题项目。经过对多个紫鹃茶品种的枝条、叶片、颜色、形状等进行鉴别后认为,石坪顶紫鹃茶有多个品种,特别是枝条、叶片都是紫色的品种较为罕见。
“相传紫鹃原系武夷山物种,曾为皇家贡品,童氏祖先发现这一茶种,将其引进河源涧头种植。”童广清如是说。作为童氏家族第22代种茶传承人的童广清,觉得有责任让紫鹃茶“重振雄风”。在2012年第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石坪茶业展出的石坪顶紫鹃茶,以其独特的品质广受好评,一时声名鹊起。石坪顶紫鹃茶树还被作为稀有茶树种引进到香港。
童广清表示,在抓好现有优质茶叶基地科学栽培和工艺创新基础上,扩大紫鹃茶种植面积,提升茶叶经济效益,帮助贫困户拓宽增收致富门路。
建成旅游休闲农业园区
20多年前,童广清组建石坪茶业的初衷和心愿是重振石坪茶雄风,带领父老乡亲脱贫致富。如今,在他的坚守和努力下,石坪茶已成为河源茶市“贵族”。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耕‘茶’二十载,我的终极目标是‘绿富双赢’”,童广清表示,公司已将紫鹃茶作为优质茶品种进行重点发展种植,力争把石坪顶童氏紫鹃茶打造成国内又一茶叶知名品牌,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参与种植,提升茶叶种植经济效益,让贫困户实现增收致富奔康。与此同时,公司还正在精心打造具有乡村特色旅游生态农业,把茶文化与旅游文化结合起来,建成原生态旅游休闲农业园区。
本报记者 张涛 通讯员 彭志通 袁定央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