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7岁熊孩子偷玩游戏充值近4万元 家庭雪上加霜 家长情绪崩溃

“熊孩子”这种生物自古有之,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小小年纪就可以时不时让千万父母或是哭笑不得,或是声泪俱下,正所谓“娃们静悄悄,准是在作妖;家有熊孩子,天天都中招!”这不,市区的沈先生一家就遇到了一个让全家头疼的问题:7岁孩子偷偷用母亲手机玩游戏,一周左右的时间就充值近4万元,让原本就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  

家长情绪崩溃,一夜连吃两次降压药  

“我们上有老下有小,家庭情况本来就拮据,没想到还遇到这样的事,真的让人难以接受。”市民沈先生告诉记者,自己丈母娘有精神疾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父亲又股骨头坏死,妻子还有高血压、糖尿病和腰椎间盘突出,夫妻俩工资并不高,每个月都只能省吃俭用才能维持生活,银行卡里的钱是好不容易拼凑出来还信用卡和房贷的。

据沈先生介绍,因为寒假期间又恰好遇到了新冠肺炎疫情,考虑到学校开学延迟,为了让孩子能预习一下功课,不耽误下学期学习,沈先生的妻子李女士便用手机给孩子下载了学习软件,让孩子利用假期时间好好学习,没想到“聪慧过人”的孩子竟然趁机偷偷下载了多款游戏软件,并利用父母手机中保存的身份证信息进行了实名验证。“更不可思议的是,儿子竟然猜对了他妈妈的支付密码,从1月31日到2月8日一周多的时间内,就狂刷近4万块钱。”沈先生说,仅单笔668元的消费,就有22次。

“我们现在这个家庭真的是雪上加霜,我现在想死的心都有,昨天晚上我连吃了两次降压药,血压都降不下来。”15日,沈先生的妻子李女士在给OPPO手机的客服沟通退款时,情绪激动地说道。李女士说,2月4日,家长无意间曾发现孩子有躲开家长,偷偷下载游戏并充值的行为,但当时没有细看短信明细,就以为只充值了一千来块钱,只是对孩子进行了批评教育,并卸载了游戏。直到2月9日,银行还款日期将近,夫妻俩怕余额不够,查看银行余额才发现卡里大约少了一万多块钱,于是立即拨打了游戏开发公司的联系电话,但游戏公司表示,扣款均从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专属合作平台广东欢太科技有限公司进行,需致电OPPO官方客服。但在李女士致电OPPO客服并等待几天之后,得到的答复仍是要李女士举证,证明充值操作是在孩子无家长监护情况下进行的。“更让我崩溃的是,据OPPO客服反馈,我儿子充值的金额不止一万多,从微信、支付宝等渠道累计扣费达三万七千多元。”李女士按捺不住激动的情绪说,家里又没有监控,根本没办法举证,随后的几次致电OPPO官方客服,得到的答复仍是一样。

“我本来是通过以前的老板同事,找了份春节后去非洲的工作,想着工资能够高点,让老婆换一个轻松一点的工作,不用经常晚上十一二点下班。”沈先生皱着眉头深吸了一口烟,现在疫情期间也走不了,收入也没有。  

未成年人游戏充值举证难,退款希望渺茫  

那么,未成年人使用家长的手机充值游戏,到底是否应该退款呢?记者咨询了我市热心律师欧阳毅。

欧阳毅表示,7岁的孩子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只能从事跟他智商情商以及相关行为有关的相关活动,但沈先生儿子的游戏充值4万余元的行为,明显超出了他的能力和认知范围,属于无效的民事行为。

沈先生所面临的其实还是一个举证的问题,家长需要能够证明这个游戏充值的行为是孩子擅自没有经过她的同意拿手机来支付的,那么如果能够证明这个情况的话,那么游戏平台方或是游戏充值方应当将款项全额退还,但是如果家长没有能力或者没有证据证明这个手机是由孩子使用,那么退款希望相当渺茫。

欧阳毅还提醒广大市民,家长也有看护好小孩的责任,如果因看护不到位,发生沈先生一家所遭遇的事情,又无法举证,那么这个损失很可能只能由家庭自行承担。    

本报记者 彭茂洋



相关热词搜索:家庭雪上加霜


上一篇:危急时刻他扑向持刀男子——记东源县公安局双江派出所所长冯智敏
下一篇:就业服务不打烊  网上招聘不停歇 市人社局谋篇布局破解疫情期间“招工难”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