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消费 > 阅读新闻

订单下滑,利润薄、耗损高、物流贵等难题依然待解 生鲜电商“保鲜期”有多长?

买菜不去菜市场,动动手机送上门。受疫情影响,各大生鲜电商平台订单量明显增长,然而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不少消费者又重新回到菜市场、超市买菜。与此同时,在此轮“繁荣”中,生鲜电商平台面临的利润薄、耗损高、物流贵等难题依然待解。订单下滑、难题待解,因疫情红火的生鲜电商“保鲜期”有多长?

原来一天送100多单,现在60单左右

上午10点半,盒马平台配送员王海军来到上海永嘉路一居民小区,将消费者购买的蔬菜、猪肉送货上门。

受疫情影响,很多老年人也学会了用手机买菜,生鲜电商走进更多人家。但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不少人又重新回到菜市场买菜。这一变化直接体现在王师傅的配送量上。“原来一天100多单,从4月中下旬开始,订单量逐步下滑,如今稳定在每天60单左右。”王海军说。

生鲜电商订单量下滑,不只是王师傅的个人感受。在上海浦东云山路叮咚买菜的一处前置仓,站长张涛说,该站点每天的配送量已从疫情期间最高峰的每天1800多单,回落到目前的1200单左右。

订单下滑,直接原因是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生产生活秩序恢复,菜市场重新热闹起来。在上海闵行一处菜市场,多位摊主对记者说,目前摊位每天的客流量和流水已经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一位蔬菜摊主说,疫情前,每天流水在1600元左右,随着夏季升温,近期叶菜类蔬菜价格上涨,目前每天流水还略有增加。

利润薄、物流贵、客群窄依然“老大难”

尽管有波动,但此次疫情客观上为生鲜电商发展提供了机遇。盒马鲜生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侯毅分析,和今年1月份相比,4月份盒马平台订单量尽管比疫情期间略有回落,但也提升了50%。

侯毅说,这主要是因为,疫情期间,顾客群体进一步拓展,消费者对在线经济的认可度、信任度大幅提升。但另一方面,生鲜电商行业还存在多个“老大难”问题没有解决:

——利润薄。相关行业报告显示,生鲜行业平均毛利为15%左右,远低于化妆品等毛利较高的行业。这主要是由于生鲜行业的特点决定的:蔬菜、鱼、肉类等,从生产到人们的餐桌,缺少加工环节,很难提升附加值,因此缺少溢价空间。

——耗损高、物流贵。生鲜产品保质期短,部分菜品需冷链运输,这进一步提升了成本。

——消费群体扩展存“天花板”。基于上述两个原因,和其他消费互联网平台相比,生鲜电商在价格方面始终没有优势。中老年消费者对价格更为敏感,因此部分消费群体出现疫情后“弃用”的现象。

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两条腿”走路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2019年全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为85239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0.7%。相比而言,生鲜电商的渗透率则远低于综合电商。相关市场机构数据显示,我国生鲜电商行业渗透率仅为3%到4%。

疫情趋稳,消费者重新回到菜市场、超市,生鲜电商该如何实现破局?这一方面需要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等手段提升用户体验,降低运营成本。上海浦东一处生鲜电商前置仓的相关负责人说,站点每天基围虾配送量按照100份的量来进货,这主要是基于前期消费数据的积累,以此实现精细化运营。

除借助数字化手段外,各家平台也在进行相应的“模式创新”。为了降低成本,除了一线城市普遍采用的“仓店一体”“前置仓”等模式外,也有生鲜电商平台进一步尝试“次日自提”,由顾客提前一天下单,平台无需前一天大规模备货,只需按照顾客下单品类准备即可,降低损耗。

“从今年年初开始,我们将逐步在全国建设1000个数字农业基地,实现农产品从产品到商品。”侯毅说,盒马还在尝试推广“汽车自提”模式,即消费者线上下单,将车开到指定地点,由工作人员将所购菜品放入后备箱,以此提升购物体验。

据新华网






上一篇:“618”大促季助力刺激消费复苏 家电和电子产品成热点
下一篇:深圳38人合买一个月 中得695万元大奖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