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制定五项措施为生活步入正常化铺轨
本报讯 据人民网消息,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指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近日印发了《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五方面20条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常态化防控工作措施,为人们的生活步入正轨保驾护航。
一是预防为主,做好个人防护常态化。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一米线、公筷制、少聚餐,这些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行为方式不仅能够防控新冠肺炎,也能够防控其他传染病,是很好的措施,希望这些良好的习惯变成我们生活的常态,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二是专群结合,以专为主,做好专业机构防控工作常态化。贺青华介绍,这是要将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基本方略贯穿到专业机构的日常工作中,变成专业人员的自觉行动,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及时发现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如何及时发现传染源?贺青华表示,这对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这些专业机构的核酸检测能力提出要求。病毒看不见、摸不着,必须要有检测能力。对此,我们一定要准备,宁可备而不用,不可束手无策。要科学地划定防控区域的最小单元,果断采取精准围堵,实现对散发病例或聚集性疫情发现一起扑灭一起。
三是突出重点,做好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防控工作常态化。贺青华表示,在落实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全面开放商场、超市、宾馆、餐馆等生活场所,分类有序地开放其他公共娱乐场所。医疗机构、学校、养老机构、监管场所等重点机构要根据机构特点认真进行排查,补齐短板,确保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对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加强个人防护指导,降低受疫情影响的风险。
四是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常态化防控工作科技含量。贺青华指出,对此一方面要推进疫苗、药物的科技攻关,推进快速检测试剂和设备研发,强化医疗机构、疾控机构、海关检疫机构和第三方社会检测机构能力建设,加快推进重点人群应检尽检和其他人群愿检尽检。另一方面要发挥大数据的作用,落实健康码互通互认,推进人员有序流动。
五是落实四方责任,使防控工作全面常态化。即全面落实地方党委政府的属地责任、系统部门的主管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的主体责任、家庭个人的自我防护责任,形成防控合力,促进防控工作的全面常态化。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