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移风易俗新风尚 文体双花惹人醉——记紫金县龙窝镇彭坊村

走进紫金县龙窝镇彭坊村稻鱼共生基地,景致优美,游人如织,村民举止热情文明,处处井然有序。这一幕,便是新时代彭坊村迈向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紫金县龙窝镇彭坊村始终将移风易俗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建设,破除陈规陋习,针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良现象,疏堵结合,教育引导乡村居民摒弃陋俗,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以文明新风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彭坊村以文明新风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移风易俗党员带头

在彭坊村,党员干部带头倡导移风易俗,还签订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承诺书,带头文明节俭办婚丧事,并相互监督和制止不文明的行为。该村还修订村规民约,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内容细化、制度化,最终形成“一规一约”,由此营造良好的乡风、民风。

在此基础上,彭坊还积极开展评选“最美家庭”和“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深入挖掘家训文化内涵,开展“弘扬家训文化践行当代价值”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还设立家风家训宣传栏,图文并茂地展示好家风、好家训,同时围绕勤俭节约、守法诚信、家庭和睦等内容,常态化开展评星挂星活动,以“户户挂星”带动“家庭争星”。

村规民约讲新风

站在稻田向远处望去,高耸的茶山连绵不绝,具有客家特色的古建筑罗列其中,景色宜人,令人心旷神怡。目前,龙窝镇以彭坊村为中心,规划布局为‘一轴二带三区六园’,打造特色鲜明、宜居宜业、惠及各方的标杆型田园综合体,建设成集生态优良的山水田园、茶香古韵的绿谷茶园、产业兴旺的幸福家园于一体的美丽乡村。

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村环境变好了。龙窝镇彭坊村村民黄茂昌说,没想到自己的家乡不仅越来越美,而且还成为了旅游区,家乡这么美,要保护好环境。在他的印象中,以前的村规民约比较笼统,现在的村规民约很有新意,符合新形势,让人看了耳目一新。“门前三包,户户遵守”“倒掉垃圾,清洁卫生”……这些话通俗易懂,村民记得住,更记得牢。如今,每户村民家门口都有一个绿色垃圾收集桶,村口都有一个垃圾收集池。黄茂昌说,以前图省事,门前垃圾随便倒。现在有垃圾桶,家门口就再也没有垃圾了。

大手笔投入建设

在彭坊村大力推广文体引领移风易俗之前,彭坊村村民的日常休闲活动较为匮乏。对此,彭坊村村委在镇委、镇政府的带领下,组织工作专班,安排部署在全村范围内开展以文体活动引领乡村移风易俗工作。同时,广泛听民意、听民声,筹集资金,为彭坊村修建了文化广场,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基础场所,通过“文化上墙”,在彭坊村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经过不懈努力,全村上下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移风易俗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实现了文体“两开花”,更好地引领乡村新风尚。

耗资105万元建设的彭坊村晨光文化广场成了当地村民休闲的好去处。该广场占地1600平方米,建有活动广场、公共舞台、公共厕所和康乐设施,一到晚上,逾百名村民在此跳广场舞、健身,其乐融融。近年来,彭坊村借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用活用好中央和省、市、县帮扶政策措施,发动广大外出乡贤积极支持家乡新农村建设,仅2018年底至今,就先后兴建村文化广场两个,总投资150万元。

“这里以前‘脏乱差’,现在改造后环境变好了,村民们都爱来这边散步。”村民吉应传是一位有着50年党龄的老党员,他见证了彭坊村的蜕变。吉应传表示,面子重要,里子更重要。彭坊村面貌焕然一新,通过抓移风易俗,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今村民齐心协力、共同维护村容村貌已是蔚然成风。

本报记者 张涛






上一篇:遇到隧道火灾怎么办?这场演练带你找答案
下一篇:交通安全日主题灯光秀上演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