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为民“三个度”搭起干群“连心桥” 我市建立“面对面”“直联”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机制
本报讯 记者 吴奕镇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市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建立市委书记、市长“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机制和开展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抓手,切实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持续做好为民办实事的“高度、力度、长度”,搭起干群“连心桥”。
坚持以上率下实践活动有“高度”
为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委书记、市长“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机制,依托大数据平台,全面深入梳理分析民生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由市委书记、市长每月轮流主持召开“面对面”座谈会听民意、解民忧,通过网络途径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民生问题,通过市委书记、市长率先垂范,推动各县区建立“面对面”机制,带动全市各级各部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10月8日,我市发布《关于市委书记与群众“面对面”座谈会公开征集“看病难”问题的公告》,引起广大市民和网友关注,6天收到群众反映的看病贵、报销难、医疗资源短缺等意见建议1082宗。10月19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林涛主持召开第一次“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座谈会,积极回应群众关切,要求相关部门研究加快补齐医疗卫生短板的具体举措,群众反映的问题能解决的马上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纳入台账管理并想方设法逐步解决,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坚持深入一线为民解忧有“力度”
我市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创新办实事举措,东源县、连平县结合全市“十万党员干部返乡”行动,深入开展党员干部“直联”工作,让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访民情、解民忧、促发展。
全面推进“三张清单”,“硬碰硬”解难题补短板。东源县依托“三级包片”联系服务体系,建立《“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民生项目清单》《“直联”干部办实事登记表》《逆境群体“微心愿”征集表》三张清单,动态管理掌握全县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为民办实事情况。截至目前,东源县已启动重点民生项目273个,征集逆境群体“微心愿”583个,为群众办实事1131件。
建立健全“6+1”工作机制,办好群众心中事。连平县精准实施“六个明确”(明确服务主体、服务对象、工作任务、运行机制、服务时限、服务原则),自下而上依次形成一个“村、镇、县”各级领导负责的工作闭环,通过“6+1”工作机制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截至目前,连平县5414名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开展“直联”走访112259次,领办民生实事6640件,开展便民利民志愿服务活动1116场,收集问题11698条,其中已答复解决问题10011条,其余问题正在协调解决中。
坚持建章立制为民服务有“长度”
我市坚持将“当下办”和“长久立”相结合,把进一步完善“面对面”“直联”工作常态化作为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具体举措,探索建立“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提升新时代基层治理水平。期间,我市搭平台促服务,持续推动民生实事项目落实落细,借助大数据技术,打造江东新区“矛盾-化解-维稳”综合治理一体化“云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在“云平台”上收集基层群众反映的矛盾,并派发相关职能单位认领。截至目前,“云平台”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87件,全力把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化解于萌芽状态。源城区新江街道创新开发“红色订单”党员服务平台,并在线下设立“红色代办”窗口,该平台上线两个多月来,访问人数达万余人次,群众满意度测评达100%。
同时,我市建机制解民忧,助力乡村振兴促发展。推行“直联”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完善问题收集、效果反馈、评议评优等制度,把市委、市政府列出的10项重点民生实事、全市各基层单位列出的274项重点民生实事逐项办细、办好、办妥。深入实施农村集中供水攻坚行动,确保今年年底52.24万农民喝上安全的自来水。大力开展农产品助产助销计划,组织开展“千名科技专家进千村”活动,持续做好农产品直播“带货”,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