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四好农村路”铺筑百姓“幸福路”——记2022年河源“十大最美农村路”之源城区乡道Y145线埔前至和福路
昔日坑坑洼洼的乡村小路,如今变成干净美丽的康庄大道。路好了,村里吸引了企业投资,水果和蔬菜种植产业、旅游业成了经济支柱;路好了,群众出门办事、生产生活也方便了,村子也热闹起来。源城区埔前镇坪围村的村民们感慨:“真是路通财通!”
全面奔小康,关键在乡村;乡村要振兴,基础在交通。位于源城区埔前镇的乡道Y145线埔前至和福路的这5公里道路,提升之后带动当地农产品产业、旅游资源进行有效融合,为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源城区乡道Y145线埔前至和福路带动乡村振兴发展
升级改造乡道 打造舒适公路通行环境
乡道Y145线位于埔前镇坪围村境内,全长约5公里,起于坪围村村口与G205国道交会处,止于该村的和福寨,是埔前镇坪围村通往外界的主要道路,路基宽度7米,路面宽度6米,全线按四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况水平较好。
农村公路,连接的是乡村与城市,打通的是富足与希望。为发挥农村公路作用,推动乡村振兴发展,2021年,我市对乡道Y145线埔前至和福路全面升级改造为沥青路面,增加彩色标线,路面两侧边缘线外侧布置双面反光突起路钮。路面反光路钮安装后,机动车在夜间行驶时,道路线形轮廓更加清晰,俨然像行驶在高速公路一般。
近日,记者驱车行驶在该路段时见到,沿线路面干净整洁,安防设施完善,通行顺畅。坪围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远通告诉记者,道路全面提升改造的同时提升沿线环境面貌,美化沿线村庄景观,通过“四好农村路”建设与当地农产品产业、旅游资源进行有效融合,创造出“畅通、安全、文明、生态、优美、舒适”的公路通行和旅游环境,获得了当地村民的点赞。
修路造景富村民 农旅产业成支柱
修好一条路,造就一片景,富裕一方民。盛夏时节,坪围村的乡村旅游线路迎来不少游客,附近的民宿甚至出现一房难求。
坪围村素有河源“南大门”之称,村内种植经营的80亩无花果产品,备受游客青睐,每年吸引8万多游客入园采摘体验。李远通告诉记者,坪围村目前正在谋划一个水产业密集养殖的项目,预计今年内动工,将建设10条养殖生产线,计划投资600万元,年产值约1400万元,年收益约150万元。
村里的交通道路是带动产业成功引进的因素之一。作为我市唯一种植蝴蝶兰的村庄,兰花温室大棚种植基地落户该村,总投资350万元,基地分两期建设,如今总面积7000多平方米。预计今年销售额约200万元。
“路通则财通”,村里的道路修好了,村里的发展有了底气。李远通带头找资源、跑项目,在村“两委”干部的通力合作下,全村先后引进东兴旺农场、福源果场、百家乐果场、红锋旺果场等水果种植企业,引导村民以土地入股、流转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同时利用近2000亩的水果种植基地构建农家乐、亲子采摘等项目,每年吸引周边近10余万人次到村旅游,水果种植产业及乡村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交通赋能新农村 引领发展“新动能”
如今的坪围村颜值与气质并存,多个产业齐头并进,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带动村民增收增产。
当前,坪围村坚持党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推动“党建链”与“发展链”“治理链”“服务链”“生态链”等多链融合,利用乡道Y145线埔前至和福路发挥的带动作用,以农业自然生态景观为基础,坚持多元产业有机结合,整村打造集特色中医养生、休闲农业、山体观光、乡土风情度假为一体的生态环境优美的宜居型美丽乡村,为坪围村画好了发展蓝图。
在带动新农村发展过程中,该村还修改完善党领导下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村民议事制度,率先把农家书屋设到村民小组,筹备成立教育基金会,开展星级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最美人物”评选活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全体村民文明素质得到整体提升。
道路通,则产业兴。坪围村紧紧围绕“四好农村路+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新模式,大力推进农旅融合发展,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促进村民增收。在步入“小康道”的同时,该村还荣获“全国文明村”“广东省文明村”等称号。
本报记者 吴奕镇 通讯员 严梓绮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